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哀牢山北段东西坡垂直带上分布的7种森林凋落物的数量、组成、动态变化和化学元素归还量,为了解我国西南季风区山地森林凋落物的养份归还规律,对亚热带山地森林的经营、土壤资源合理的开发、保护及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武夷山森林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特征,对武夷山3个海拔典型森林的凋落物量和养分动态开展连续3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645 m)、针阔混交林(1 028 m)和针叶林(1 442 m)的凋落物总量分别为471.25、453.77和409.84 g/m~2,森林凋落物总量随海拔升高呈减少的趋势。武夷山3种典型森林的凋落物总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均呈双峰型,但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的凋落物总量峰值和次峰值出现时间近似相反。3种典型森林凋落物中落叶占绝对优势(78.1%~87.6%),落枝和其他组分较少。武夷山3种典型森林凋落物的养分年归还量均表现为C N K P,且养分归还总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少。常绿阔叶林的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量较高,可能与环境条件和植被特征相关。这为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森林碳循环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红松云冷杉林林内降水的养分输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引言 在林地里,树木的叶子、枝条、树皮、果实,有时甚至整株树木都周期性地归还土壤,这种凋落物养分归还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林木吸收的大部分养分,除由凋落物归还土壤外,还能由树冠淋洗归还土壤,在我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工作中,红  相似文献   

4.
刘蕾  申国珍  陈芳清  罗璐  谢宗强  喻杰 《生态学报》2012,32(7):2142-2149
研究神农架地区典型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动态对认识我国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及森林碳循环的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神农架海拔梯度上4种典型森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及亚高山针叶林凋落物年凋落量及其养分归还量的研究,发现:森林凋落物量随海拔增加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凋落物年凋落量分别为6807.97、7118.14、6975.2和4250.67 kg/hm2。各森林类型凋落物量年变化呈双峰型,高峰期出现在4-5月份、11月份。凋落物养分归还以N 最高(132.06、162.29、157.12和185.77 kg/hm2),以P最少(4.62、4.39、8.24和4.15 kg/hm2),养分归还总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中亚热带森林转换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及养分循环的影响,以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森林转换后的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为对象,对3种林分的凋落物量、养分归还量和养分利用效率进行4年研究.结果 表明:米槠天然林转换为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后,年凋落物量分别下降29.0%和45.7%,凋落物氮归还量分别下降34.0%和72.7%...  相似文献   

6.
以凋落物为载体的养分归还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过程,也是林木生长所需养分的重要来源。相对于其他元素,钾(K)和钠(Na)在调节渗透压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淋溶作用强烈,极易流失,但缺乏必要关注。因此,以海拔3589 m高山峡谷区典型的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在2015年9月到2016年8月期间调查了不同类型凋落物中K和Na元素在不同时期的归还特征。结果表明:1)凋落物K和Na元素年归还量分别为25.34和4.44 kg·hm~(-2),表现为:凋落叶凋落枝其他凋落物凋落皮附生植物繁殖器官。其中,凋落叶和枝占总凋落物K和Na元素归还的85%以上; 2)总凋落物、凋落叶和枝的K、Na元素归还动态呈现"双峰型",最大值出现在5月和10月;凋落皮和繁殖器官K、Na元素归还动态呈现"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5月; 3)乔木层树种凋落物的K和Na元素呈现"双峰型"的归还模式,最大值在5月和10月,灌木树种凋落物的K和Na元素呈现"单峰型"归还模式,最大值在9—10月。这些结果说明了高山峡谷区典型针叶林不同类型凋落物元素归还的季节性特征,为进一步认识区域森林物质循环及相关的生态学过程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樟树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含量及归还量对氮沉降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晶  闫文德  郑威  李忠文 《生态学报》2016,36(2):350-359
氮沉降的持续增加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量的氮沉降对其结构和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土壤肥力、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讨亚热带常绿阔叶森林凋落物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在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以樟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进行模拟氮沉降的实验,实验设置4种氮添加水平CK(0g N m~(-2)a~(-1),对照)、LN(5g N m~(-2)a~(-1)),MN(15g N m~(-2)a~(-1)),HN(30g N m~(-2)a~(-1)),研究氮沉降对樟树林年凋落物量、凋落物养分含量以及归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CK、LN、MN、HN),樟树林凋落物的年凋落量分别为(4.53±0.32)t hm~(-2)a~(-1)、(3.95±0.28)t hm~(-2)a~(-1)、(3.56±0.41)t hm~(-2)a~(-1)、(4.46±0.48)t hm~(-2)a~(-1),施氮抑制了樟树林的凋落量,且低、中氮处理下差异显著(P0.05);施氮处理后凋落物的养分含量大小顺序为:CNCaKMg,凋落物的碳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但氮含量都有所增加,因此,施氮降低了樟树凋落物各组分的C/N比;凋落物中元素的年归还量大小顺序表现为:CNCaKMg,施氮处理对凋落物C、K、Ca、Mg归还量有抑制作用,但对凋落物N归还量表现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凋落物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周东雄 《生态学杂志》2005,24(6):595-598
分析10年生杉木乳源木莲(3∶1)混交林和杉木纯林凋落物的数量、组成以及凋落规律、分解速率和养分归还量。结果表明,混交林平均年凋落物量4004kg·hm-2(8~10年),是杉木纯林凋落物量的3·15倍。在凋落物各组分中,落叶占比重最大。乳源木莲一年中有3次凋落高峰,95%的凋落物分解仅需2·1年,杉木需要4·4年,主要营养元素归还较快,对维持地力,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神农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物养分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璐  赵常明  徐文婷  申国珍  谢宗强 《生态学报》2019,39(20):7611-7620
凋落物是联结陆地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养分的重要媒介,了解凋落物养分特征有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机理。该研究于2015年收集了神农架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新鲜凋落物及现存凋落物,测定其不同器官中大量元素(C、N、P、K、Ca、Mg)的含量,据此分析其养分含量、养分归还量、养分储量及化学计量比的特征。结果发现: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新鲜凋落物的C、K养分含量显著高于现存凋落物,N、P、Ca、Mg养分含量显著低于现存凋落物;其凋落物大量元素的养分归还量及养分储量大小顺序均为C Ca N Mg K P,分别为1569.84、52.44、34.82、6.24、5.24、1.30 kg hm~(-2) a~(-1)及1835.29、87.87、51.17、12.12、3.90、1.95 kg hm~(-2) a~(-1);其新鲜凋落物及现存凋落物的C∶N∶P分别为1307.33∶27.73∶1及976.48∶26.77∶1,新鲜凋落物的C∶N、C∶P显著高于现存凋落物,N∶P无显著区别。研究表明,新鲜凋落物与现存凋落物养分含量之间的差异与不同元素在分解过程中的可淋溶性及生物固持等因素有关。该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及养分储量相对于亚热带阔叶林平均水平较低;且显著低于喀斯特地区同类型森林,主要与其凋落物产量、降水量及植被类型有关。该森林生态系统新鲜凋落叶与中国及全球范围内阔叶树种凋落叶相比C∶N较低,C∶P、N∶P较高,这可能是由于该地区N沉降及P限制现象较为严重所致。  相似文献   

10.
森林凋落物养分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凋落物是衡量森林质量的关键特征之一,具有养分归还、水土保持、过滤有毒物质、提供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影响种子萌发和维持地表温湿度等生态功能。凋落物养分空间变异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因空间位置不同凋落物养分特征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其影响群落分布格局,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但极为重要的特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森林凋落物养分空间变异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关系的研究进展。目前,凋落物养分空间变异研究以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两种定量描述方法为主,涉及森林群落、景观和区域及全球尺度,受到植物、土壤、地形、气候、森林结构和干扰等诸多因子的影响,因研究的方法、对象、目的、区域或尺度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定量描述凋落物空间变异方法的综合应用和标准化,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方法来描述森林凋落物养分空间变异,广泛开展多重尺度上凋落物养分的空间变异及其与多因素的关系,确定研究尺度及相应的主控因子。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及退化群落的凋落物特征为内容,探讨了养分归还和土壤养分动态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1)常绿阔叶林退化显 著降低了凋落物的年凋落量,从成熟常绿阔叶林的13.03 Mg·hm-2下降到灌丛的6.38 Mg·hm-2。2)凋落物氮含量在成熟群落至灌丛阶段下降显 著,而磷含量无明显递减规律;氮磷归还量均随常绿阔叶林退化显著下降。 3)凋落物特征(年均值)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氮磷含 量与凋落物凋落量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土壤氮含量与凋落物氮含量间无显著线性关系,而与氮归还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土壤总磷 含量与凋落物磷含量和磷归还量间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 磷含量:p<0.01; 磷归还量: p<0.001);土壤无机氮含量与凋落物各特征间无显著相关 关系;土壤氮素硝化速率与凋落物凋落量和氮归还量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凋落物凋落量:p<0.01; 氮归还量: p<0.005),而与凋落物氮含量无 显著线性关系,与之相比,土壤氮素矿化速率与凋落物特征间均不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可以认为,在常绿阔叶林退化过程中,由于不同植物在 养分归还特征上的差异,导致了养分归还量的下降,从而使土壤养分库的物质来源减少,但是,群落结构简化而导致的非生物要素的改变,对 控制土壤生物过程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神农架巴山冷杉天然林凋落量及养分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湖北神农架巴山冷杉 (Abies fargesii) 天然林凋落物量、凋落物N、P、K、Ca、Mg的含量及其归还量。结果表明:巴山冷杉天然林的年凋落量为5702.99kg·hm-2;巴山冷杉林的凋落 物组成比较丰富, 主要有落叶、落枝、球花、球果和其他5部分, 其中以落叶为多, 占总凋落量的46.00%;凋落量的月变化模式呈双峰型, 分别在2006年10~11月和2007年4~5月达到峰值;凋落物养分含量的大小顺序为:N>K>Ca>P>Mg;N、P、 K、Ca、Mg的年归还量分别为:39.1063、4.5346、13.4367、5.4965和0.0911kg·hm-2;就凋落物各组分的养分年归 还量而言, 落叶的养分归还量远远大于其余组分的养分归还量, 占总归还量的52.65%。因此, 不论凋落量还是养分归还量, 巴山冷杉林凋落物中的落叶都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3.
麻竹山地笋用林凋落物发生、分解及养分归还动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福建省漳洲市南靖国有林场山地麻竹笋用林凋落物的养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的发生、养分浓度及养分归还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都呈双峰型;分解失重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分解剩余率与分解时间呈明显的负指数相关;凋落物分解剩余物N和P浓度呈升-降-升的变化规律,K则在前期流失强烈,中期平缓,后期略有回升.  相似文献   

14.
以凋落物为载体的养分归还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过程,也是林木生长所需养分的重要来源。相对于其他元素,钾(K)和钠(Na)在调节渗透压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淋溶作用强烈,极易流失,但缺乏必要关注。因此,以海拔3589 m高山峡谷区典型的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在2015年9月到2016年8月期间调查了不同类型凋落物中K和Na元素在不同时期的归还特征。结果表明:1)凋落物K和Na元素年归还量分别为25.34和4.44 kg·hm-2,表现为:凋落叶>凋落枝>其他凋落物>凋落皮>附生植物>繁殖器官。其中,凋落叶和枝占总凋落物K和Na元素归还的85%以上; 2)总凋落物、凋落叶和枝的K、Na元素归还动态呈现"双峰型",最大值出现在5月和10月;凋落皮和繁殖器官K、Na元素归还动态呈现"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5月; 3)乔木层树种凋落物的K和Na元素呈现"双峰型"的归还模式,最大值在5月和10月,灌木树种凋落物的K和Na元素呈现"单峰型"归还模式,最大值在...  相似文献   

15.
韶山针阔叶混交林凋落物层的淋溶及缓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韶山森林设立4个10m×10m的标准样地,分别收集凋落物、凋落物层淋滤液和冠层穿透水,研究了韶山森林凋落量季节动态,凋落物淋滤液和冠层穿透水特征以及凋落物层对酸沉降的缓冲作用.结果表明:(1)韶山森林凋落高峰出现在秋季,凋落量随着海拔增加而增加;(2)凋落物淋滤液中盐基阳离子浓度除夏季K >Ca2 外,其余季节均为:Ca2 >K >NH 4 >Mg2 >Na ,与冠层穿透水中阳离子浓度分布基本是一致的;(3)除Ca2 外,凋落物淋滤液和穿冠水中各阳离子浓度相关性显著,K 达到了极显著相关水平,证实了韶山森林通过凋落物养分归还的K 主要来自森林冠层的滤出;(4)除个别点外,凋落物淋滤液中各阳离子总浓度较冠层穿透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秋季增幅最大,冬季次之,这与凋落物量变化一致;(5)韶山森林冠层穿透水pH值变动范围为4.58~7.13,最低值出现在冬季,最高值出现在夏季,凋落物淋滤液pH值变动范围为5.02~6.69,均高于韶山表层土壤pH平均值5.0,且最低值出现在春季,最高值出现在秋季;(6)冬季凋落物淋滤液pH值较冠层穿透水均增加,增幅范围在0.06~1.35之间,而其他季节(除样地C的秋季外)pH值均有所下降,这表明韶山森林凋落物层冬季具有较强的酸缓冲作用,而其他季节由于盐基阳离子的滤出不足以抵消凋落物本身分解产生的有机酸类物质的酸化作用,而使凋落物淋滤液pH值降低.  相似文献   

16.
凋落物是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形成、稳定和周转的重要影响因子。目前针对亚热带不同类型森林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对新SOC累积和老SOC输出动态平衡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天然林、马尾松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为对象,基于C3/C4植物-土壤置换试验,利用稳定同位素13C示踪方法开展3年野外定位试验,分析了森林地上、地下凋落物输入对SOC周转的影响。结果表明: 森林类型、凋落物处理和时间均能显著影响SOC含量、土壤δ13C值、新SOC和老SOC含量,且存在显著的森林类型×凋落物处理交互效应。地上和地下凋落物输入均能显著提高SOC含量和净增量,与杉木人工林相比,天然林SOC对凋落物输入的响应更敏感。凋落物输入显著降低了土壤δ13C值,且天然林、马尾松人工林土壤δ13C显著低于杉木人工林。在马尾松人工林,地下凋落物处理的新SOC含量显著高于地上凋落物;在天然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地下凋落物输入处理的老SOC含量显著低于地上凋落物处理。此外,地上凋落物归还量和地下根生物量与SOC含量和净增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地下根凋落物量和C/N与新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森林地下凋落物比地上凋落物输入对SOC周转的影响更重要,且不同森林凋落物输入对SOC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本研究可为揭示亚热带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形成和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2006—2008年,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群落凋落物产量及N、P、K、Ca和Mg主要养分归还动态。结果表明:林线交错带植被凋落物年产量为389.83kg.hm-2.a-1,5种主要养分年归还量总量为15.82kg.hm-2.a-1,归还量排序为Ca>N>K>Mg>P。其中,叶、枝和其他混合杂物分别占凋落物总量的72.2%、17.9%和9.9%,占养分归还总量的87.4%、7.0%和5.6%。凋落物各组分及养分归还月动态均呈单峰曲线型变化,叶高峰期在9月,而枝、杂物则在10月。凋落物养分含量季节动态因不同凋落物组分和养分元素而异。叶凋落物中N、P、K和Mg含量在生长高峰的6、7月较高,而Ca含量较低;枝凋落物各元素含量总体上月变化不显著,其他混合杂物各元素含量6与10月相对较高,其余各月则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与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7,自引:5,他引:47  
以东北东部山区帽儿山实验林场落叶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从林地凋落量、林地凋落物归还量、凋落物层现存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等方面,研究了经抚育间伐后不同年龄阶段同一落叶松林分土壤肥力的变化以及间伐与未间伐林分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凋落量和以凋落物形式归还于林地的营养元素呈现出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的总趋势.经抚育间伐后,由于阔叶树种的引入使凋落物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凋落物层的分解率逐步提高,加速了凋落物中营养物质的释放和归还,减缓了凋落物积累与分解的矛盾,提高了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肥力.15年间土壤有机质、全N和全P2O5平均值分别增长了352.00%、225.53%和34.96%.间伐后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雷州半岛地区桉树人工林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特征,对不同林龄人工林凋落物量和养分动态连续12个月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的凋落物总量为5 a9 a7 a,5 a生桉树人工林的凋落物总量显著高于7和9 a生林分,且7和9 a生林分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凋落物总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均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雨季初期和末期。林分结构因子同凋落物量相关性不显著,但气候因子中的月均温与凋落物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的养分年循环量由凋落物量和凋落物养分含量共同决定,氮、磷、钾元素的养分年归还总量为9 a7 a5 a,且彼此间达到显著差异。凋落物养分元素归还高峰期集中在雨季前后,以冬季养分归还量较低。因此,为增加桉树人工林产量且利于人工林地力恢复,桉树人工林应适当增加种植年限,且采伐季节选择在冬季。  相似文献   

20.
热带山地雨林是海南尖峰岭地区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凋落物产量的长期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了解未来气候环境变化背景下热带森林的响应规律。本研究采用尼龙网收集框法于2013-2017年对尖峰岭60hm2大样地内132个样方的凋落物产量进行为期5年的连续定位观测,测定枝、叶、杂物(含花、果和枝叶碎片)的组分产量,探讨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年凋落物总产量为617.5~1084.7g/m^2,年均768.6g/m^2,各组分凋落物平均产量由大到小为:叶>枝>杂物,其值分别为507.9、163.4、97.3g/m^2,凋落叶产量占66.1%,为优势组分;凋落物总产量的季节变化为不规则型,出现3次峰值,各组分凋落物产量季节变化呈双峰型,峰值月存在差异;春季、秋季和冬季以叶凋落为主,夏季以枝凋落为主;凋落物总产量及各组分产量受不同气象因子的影响,凋落枝产量与各气象因子均无显著相关,凋落叶产量与月极小气温和平均气温显著相关,凋落杂物产量与日最高气温显著相关,凋落物总产量与平均气温显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热带森林凋落物产量一年间呈现3次峰值,其动态变化是受多种气象因素特别是受极端气候因子的影响,这对于了解未来气候环境变化背景下热带森林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