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鱼类杆咽线虫六新种(旋尾目:杆咽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杆咽科(Rhabdochonidae Skrjabin,1946)线虫,主要是鱼类寄生虫,少数寄生于两栖、爬行和哺乳类,最近Kumer et Gupta(1979)在印度的鹈鹕Pelecanus philippensis中,亦发现有杆咽线虫Rhabdochona gondae。本科线虫在鱼类中感染率很高,Lackard et al.,(1975)在美国检查306个鲑鱼(Salmo trutta),杆咽线虫感染率达99.4%。我们于1976年在福州检查20条日本鳗鲡,闽江杆咽线虫感染率占4%。虫体侵入肠粘膜为害,影响鱼体生长发育,阻碍养殖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730-739
为了比较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肌肉和鱼皮营养成分差异,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海水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脂肪酸含量和矿物质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 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鱼皮的水分、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均显著性低于肌肉(P0.05), 但鱼皮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肌肉(P0.05)。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显著性高于海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50.22%和54.10%, 鱼皮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2.56%和45.80%。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鱼皮呈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显著性高于肌肉(P0.05)。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均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65.96%67.51%), 并以单不饱和脂肪酸C18: 1n9含量为主(38.64%44.79%)。海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矿物质元素(Fe、Ca、Cu、Na)和鱼皮矿物质元素(Fe、Mn、Na)的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 但Zn含量显著低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研究表明, 不同养殖环境的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营养成分丰富, 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的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方面稍优于海水养殖日本鳗鲡, 而海水养殖环境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的矿物质元素含量得到较高的富集。    相似文献   

3.
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Anisakis)simplx]的幼虫,至今仅在海鱼体中发现,虫体为长圆筒形。前端钝圆,食道接着有大而呈圆筒形的胃。尾短,末端钝圆。生活时呈乳白色。据报道,简单异尖线虫的幼虫为刀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体内常见寄生虫之一。一般寄生在腹腔和内脏中。据我们观察,该虫体对刀鲚的感染率较高,感染强度较大,对鱼体的生长有一定的危害。刀鲚离水后不久即死亡,但寄生在刀鲚体内的简单异尖线虫却可生存一段时间。由于该种属海洋寄生虫,对盐度忍受力较强。但  相似文献   

4.
据文献记载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已有150余种寄生虫,包括蠕虫、节足动物、原生动物的球虫、锥虫、吸管虫和粘体虫等寄生。数年来通过在福建、江苏、江西等地的调查,以及参考过去的文献报告,日本鳗鲡寄生蠕虫有36种(见下),有的种类感染率和感染度都很高,如在福州检查50尾鳗鲡,其中长螺线虫感染率为30%,感染度5—30条;寄生于鳔中的粗厚鳗居线虫,感染率占70%,感染度2—12条。其他如日本槽头绦虫、乳突鳗孔吸虫、球头鳗居线虫等,在一些地区感染亦很严重。寄生日本鳗鲡的原生动物,据日本记载已知有22种,国内尚待研究。寄生日本鳗鲡的蠕虫…  相似文献   

5.
脱水休眠小卷蛾斯氏线虫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扫描电镜,透视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在SB高渗液中脱水体眠的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BJ品系首次进行表态特征观察,结果表明:未脱水处理线虫体表光滑,侧线呈直线状,脱水体眠线虫体躯体稍弯曲,体表出现排列整剂的横向皱纹,侧线弯曲成有规律垢波浪状,脱水体眠后,线虫体长,体宽的明显减小达到了一个稳定值,比未处理线虫分别减少了33.1%和28.4%,脱水休眠线虫皮层和基质层变薄,皮下肌肉层明显变厚,肌肉纤维变形,排列没有方向性,食道与细胞器收缩,单位体积脂肪粒增多,以上这些变化可作为衡量小卷蛾氏线虫进入眠的形态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6.
王敦清  刘泉 《动物学研究》1981,2(3):289-290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考察队在西藏察隅采到一种病蚤属跳蚤,经签定后认为系一新种,现描述如下。 察隅病蚤(新种)Nosopsyllus (Nosopsyllus) chayuensis Wang et Liu 鉴别特征 本新种与采自土耳其阿达纳的Nosopsyllus sarinus(Jordan et Rothschild,1921)、印度西姆拉的Nosopsyllus simla(Jordan et Rothschild,1921)和印度旁遮普的Nosopsyllus punjabensis(Jordan et Rothschild,1921)等很相似。但N.sarinus雄蚤第8背板背端向上翘起,阳茎钩突端部向后延伸且呈斜截状;而新种雄蚤第8背板背端略向下弯,阳茎钩突呈鹰嘴状。新种的可动突端背缘比N.simla和  相似文献   

7.
厚尾束首线虫Streptocara Crassicauda在寄生虫分类地位中隶属于锐形科(Acauariidae)束首属(streptocara)。通常寄生在家鸭和许多野生水禽肌胃的角质膜下,国内尚未见寄生于鸡的报道。1985年11月,笔者在畜禽寄生虫区系调查中,在本省40个县抽查解剖家鸡1395只,仅在云、贵、川三省交界的叙永县1只家鸡的肌胃角质膜下发现10条厚尾束首线虫,感染率为0.07%,在国内属首次报道,所见如下:虫体灰白色,头端有两个圆锥形的唇,颈乳突一对呈伞形——顶端呈半月状,下缘呈锯齿形,有4—5个齿状突起。食道由肌质部和腺质部组成,神经环位于两部交界处。雄虫大…  相似文献   

8.
日本鳗鲡雌鳗卵巢发育期间肌肉脂肪酸的组成及消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采用3种不同的处理方式(I&GD、I&nGD和A&nGD)对雌鳗处理后,进行了生物学相关参数、肌肉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变化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鳗鲡在性腺发育期间,体重一直呈一个下降的趋势,直到产卵前,才显著高于野生海鳗.该现象被称为水合反应.实验结束时,3个实验组的脂肪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I&GD组下降最多,占总脂肪的66.55%;其次是A&nGD组,占总脂肪的43.76%;下降最少的是I&nGD组,占总脂肪的34.68%.研究对日本鳗鲡的肌肉共测出了17种脂肪酸,SFA 7种、MUFA 2种、PUFA 8种.其中,MUFA虽然只有2种,但在脂肪酸总量中占的百分比却较高达38.02%,而且它们的消耗与性腺发育和基础代谢有关,与雌鳗的游泳耗能无关.在8种PUFA中,AA的变化很特殊.实验期间,它在日本鳗鲡肌肉内是一个积累和消耗的动态过程.而且,积累程度与雌鳗的游动有关,游动越多,积累越多.EPA虽然能被检出,但量很低,而且各组间的变化无明显规律.DHA在日本鳗鲡肌肉中的含量达到123.91 mg/g干肌肉,占总脂肪的32.52%.卵巢发育所消耗的量也很多,I&GD组在卵巢发育结束后,下降到10.59 mg/g十肌肉.相关性分析发现.虽然总脂肪酸、PUFA、DHA和EPA与GSI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但关系最密切的是DHA,其r=-0.952(P<0.01,n=5),关系最小的是EPA,其r=-0.882(P<0.05,n=5).因此分析认为DHA是日本鳗鲡性腺发育所需的最主要的一种脂肪酸.对能量分布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日本鳗鲡在人工诱导性腺发育期间,基础代谢所需的脂肪量(LBM)占总脂肪量的34.68%,性腺发育所需脂肪量(LGD)占总脂肪量的32.49%,运动耗能所需脂肪量(LM)占总脂肪量的9.79%.因此认为,日本鳗鲡在不摄食的情况下,肌肉中的脂肪不仅能提供性腺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还能满足洄游2000海里到达产卵场所需的能量.  相似文献   

9.
1982年2月,我们在北京门头沟山区采获的一只草兔Lepus capensis的大肠中,发现寄生有毛首线虫,经鉴定系兔毛首线虫Trichocephalus leporis Froelich,1789 为我国首次纪录。 虫体呈鞭状,前部细长,后部粗短,前部与后部的比例约为3:2。前部为食道,被食道腺细胞围绕,  相似文献   

10.
五种鳗鲡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714-722
研究利用营养测试方法对日本鳗鲡、欧洲鳗鲡、美洲鳗鲡、花鳗鲡和太平洋双色鳗鲡共5种养殖鳗鲡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 5种鳗鲡含肉率61.77%69.22%, 日本鳗鲡和太平洋双色鳗鲡显著高于欧洲鳗鲡和花鳗鲡 (P0.05); 水分含量为62.34%71.80%, 粗蛋白含量为11.31% 18.47%, 脂肪含量为8.62% 24.48%, 灰分含量为0.92%1.06%; 均含有18种氨基酸, 其中包括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 总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 鲜味氨基酸含量占37.43%38.77%, 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5.2574.77, 其构成比例符合FAO/ WHO的标准, 色氨酸、异亮氨基酸和缬氨酸等氨基酸为限制性氨基酸; 富含磷、钾、铁和锌等多种矿物元素, 日本鳗鲡和花鳗鲡含量最高; 均含有16种脂肪酸, 其中饱和脂肪酸(SFA) 7种, 不饱和脂肪酸(UFA)9种; 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较高, 分别占总量的41.92%48.27%和6.63%16.87%。研究结果表明: 5种鳗鲡的肌肉为高蛋白、鲜味氨基酸与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的优质蛋白源; 富含磷、钾、铁、锌等矿物元素, 可作为补充人体矿物质营养的膳食来源; 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多不饱和脂肪酸和DHA比值高。因此, 5种鳗鲡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有益人体健康, 均是优良的水产养殖种类。    相似文献   

11.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弗氏旷口线虫、似血矛线虫、辐射食道口线虫、粗纹食道口线虫、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的头端顶面。对弗氏旷口线虫和似血矛线虫口囊内齿或口矛的形态,三种食道口线虫的叶冠、化感器和感觉乳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2.
五种线虫头端顶面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弗氏旷口线虫、似血矛线虫、辐射食道口线虫、粗纹食道口线虫、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的头端顶面。对弗氏旷口线虫和似血矛线虫口囊内齿或口矛的形态,三种食道口线虫的叶冠、化感器和感觉乳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3.
美洲黑石斑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观察了美洲黑石斑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构成。口咽腔较大,具颌齿、腭齿及犁齿;舌由基舌骨突出部分覆盖粘膜构成。食道、胃及肠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食道粘膜层绒毛分柱状上皮区及扁平上皮区,扁平上皮区表面为杯状细胞层;食道粘膜下层中有食道腺。胃呈V形,由贲门部、胃体部及幽门部组成,胃壁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胃腺位于贲门部与胃体部的固有层中。肠细长,呈S型,由前、中、后肠构成,粘膜层向肠腔突起形成肠绒毛,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游离面有微绒毛密集排列而成的纹状缘,上皮中含有杯状细胞,且杯状细胞的数量从前向后呈递减趋势;肠长/体长约为1.6。胃与小肠相接处有3对指状幽门盲囊,幽门盲囊的组织学结构与肠相同。  相似文献   

14.
记述了寄生于北京猛禽体内的2种合饰带属线虫,其中一种为新种,一种为中国新纪录种.标本保存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红角鸮合饰带线虫Synhimantus(Dispharynx)oti sp.nov.(图1~7)新种与Synhimantus(Dispharynx)capitata(Molin,1860)和S.(D.)buccalis(Gogoi and Sarmah,1988)较相似,但新种在第5对肛后乳突内侧有1对无柄乳突,左交合刺末端分叉,饰带长而与S.(D.)capitata有明显区别.新种与S.(D.)buccalis的主要区别为肛后乳突5对,左交合刺短,颈乳突三叉状位于饰带之后,阴门位于体中之前.正模♂,副模♀,采自红角鸮Otus scops(Linnaeus,1758)的食道.词源:新种的种名来自宿主名.纵纹腹小鸮合饰带线虫乌兹别克斯坦亚种Synhimantus(Dispharynx)noctuae uzbehistanica(Sultanov,1950)中国新纪录(图8~10)从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Scopoli,1769)的食道和口腔中采到3条雄虫.作者所采标本与Sultanov(1950)的原始描述基本相同,但前者饰带稍有波浪状的弯曲而原始描述为直的.  相似文献   

15.
日本鳗鲡精卵的超微结构以及受精过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经人工催产获得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精子、卵膜的超微结构以及受精过程进行了观察。实验观察到,除一般硬骨鱼类的精子特性外,日本鳗鲡精子有其独特的结构。精子头部为不规则的梨形,有背腹面之分。一个巨大的球形线粒体位于头部顶端。精子中段向后伸出一支根,支根位于袖套腔外精子的背侧,前端向精子头部线粒体方向延伸,支根的微管结构为"8+2"结构,并在精子入卵过程中起到切断鞭毛的作用。精子的尾部由鞭毛和鞭毛末端的结组成。鞭毛横切面呈圆形,无侧鳍,鞭毛微管结构为"9+0"结构。受精卵的整个表面密布着无规律延伸的脊、脊包围形成的窝和窝中的孔所组成的脊孔复合体,但无典型特征的受精孔。受精卵超薄切片观察发现,日本鳗鲡卵膜分为外层壳膜和内层卵黄膜。壳膜与卵黄膜间为卵周隙。壳膜只观察到放射带,未见透明带。放射带可分为三个亚层:最外层为脊孔复合体的脊,中间层为皱纹层,最内层为致密的平滑层。脊孔复合体的孔横穿整个放射带,在放射带内层形成一个乳突状结构。日本鳗鲡的卵膜不仅具有保护卵子的作用,而且还参与了受精。实验还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日本鳗鲡精子的入卵过程。观察结果认为:日本鳗鲡精子入卵过程可分为卵膜对精子的吸引、精子对卵膜的锚定、精核的进入和孔封闭等4个阶段。但由于研究只观察到受精过程中日本鳗鲡精子和卵膜的形态变化,因此对精子穿过卵膜的方式和特征等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整个受精过程为1min30s左右。此外,研究还探讨了日本鳗鲡精子结构的特殊性和受精过程的特殊性,为进一步突破日本鳗鲡人工育苗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寄生于中国南海的芝麻斑鱼Epinephelus rhyncholepis(Bleeker)(Serranidae)上的香港拟大杯虫Megalocotyloides hongkongensis sp.nov.和寄生于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Bloch)(Sparidae)上的鲷裸盘虫Anoplodiscus spari(Yamaguti,1958)。前者为新种,隶属于分室科Capsalidae (Barid,1853)、轮足亚科Trochpodinae、拟大杯足属Megalocotyoides;后者为中国新纪录,隶属于裸盘虫科Anoplodiscidae(Tagliani,1912)、裸盘虫属Anoplodiscus。香港拟大杯虫Megalocotyloides hongkongensis sp.nov.具分室科、Trochopodinae亚科的形态特征。虫体背腹扁平,呈长椭圆形,体表光滑无棘。前端腹面有一对前吸器,成对吸盘状结构,通过一头冠在前背面联系,有头腺。眼点2对,位于咽前。后吸器盘状,无柄,分成5隔和周边5个小隔室,中央小室缺;后吸盘边上有肌肉缘,周围有精致的圆齿状边缘膜,边缘小钩14个;中央大钩3对,有肌肉纤维支持着,第1对钩大,远端尖,近端钝,分叉,有明显的肌腱通过大钩的分叉牵拉,第2对钩细长,远端有刺钩,第3对钩尖细,远端钩尖略弯曲,3对中央大钩成直线纵向排列,有肌腱牵引。口开于咽中央,咽肌肉质,发达,呈5瓣状。食道不明显或缺。两肠支前端达咽的水平处,末端终止于后吸器前,呈树枝状分布,末端不汇合。睾刃个并列,椭圆形,前端略尖,位于体中部。输出管在中部吻合形成输精管,呈盘曲长管状,阴茎囊椭圆形,靠近卵巢的右上角,阴茎细长,卷曲在阴茎囊内。阴茎复合体包含有肌肉质的阴茎、射精管、前列腺球和前列腺储藏囊。阴茎囊远端与子宫远端联合形成生殖腔,其生殖孔开口于体左侧的前吸器旁。卵巢圆球形,位于睾丸前,输卵管自卵巢发出后,向前略大成卵模,周围有发达的梅氏腺,子宫粗短,开口于生殖腔。卵黄腺呈滤泡状,自咽水平处随肠支,略呈对称状分布至后吸器前,贮卵黄囊位于卵巢前。阴道富肌肉质,管状,近端膨大形成受精囊,远端窄,开口于共同生殖腔下方。卵呈多面体形,虫卵的一端有一根卷曲的长极丝。鲷裸盘中Anoplodiscus spari(Yamaguti,1958)具裸盘虫科Anoplodiscidae、裸盘虫属Anoplodiscus的形态特征。虫体背腹扁平,体前端有一对假吸盘,开口于体外,后吸器盘状,无钩,不分室。具2对眼点,咽发达。食道不明显或缺。单支肠支不对称地呈树枝状分布,末端终止于后吸器前。睾丸单个,圆球形,位于体中部。具贮精囊,阴茎囊长,管状,具有几丁质支持器,卵巢卵圆形,位于睾丸前,具受精囊和阴道,卵黄腺发达,呈大滤泡状,自交接器水平处随肠支,略呈对称状分布至后吸器前。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于2015—2017年对珠江流域12个站位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及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种群资源量与洄游路线等进行了初步调查, 并对其资源量状况、空间分布特征与环境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近3年的调查时间里, 共采集到日本鳗鲡41尾, 平均年龄为(4.2±1.3)龄, 93%的个体未性成熟; 采集到花鳗鲡12尾, 平均年龄为(4.3±1.0)龄, 83%的个体未性成熟。日本鳗鲡在珠江水系最远能分布到红水河的合山江段, 其在渔获物中的数量百分比与重量百分比均低于百分之一; 花鳗鲡最远能分布到西江的石龙江段, 其在渔获物中的出现率低于两百分之一。珠江水系鳗鲡野生资源极度匮乏, 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同时发现日本鳗鲡空间分布主要受河流分维和河流宽度的影响; 花鳗鲡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河流宽度和水深的影响。该研究是珠江水系野生渔业资源长期调查的一部分, 研究结果将对鳗鲡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鳗鲡烂尾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鳗鲡烂尾病是鳗鲡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病,主要流行于夏季。在日本报道了由枉状屈桡杆菌引起的鳗鲡烂尾病。本文记述了用TYE培养基从广东潮安养鳗场病鳗中分离到的另外一种引起烂尾病的病原菌,并研究了该病原菌的致病作用,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点状产气单胞杆菌(Aeromonas punctata)。该菌对青霉素、新生素、磺胺噻唑不敏感,而对呋唑唑酮、土霉素、氯霉素、合霉素和金霉素等敏感。  相似文献   

19.
冷延家 《昆虫学报》1977,(3):331-336
应氏白蛉及其亚种已报道的共有:应氏白蛉指名亚种[Sergentomyia iyengari iyengari(Sinton),1933]、应氏白蛉冬蛰亚种[S.iyengari hibernus(Raynal et Gaschen),1935]、应氏白蛉马来亚亚种[S.iyengari malayensis(Theodor),1938]和应氏白蛉海南亚种[S.iyengari hainanensis(Yao et Wu),1938]。我国,姚、吴(1938)在海南岛首次发现了应氏白蛉海南亚种的雌蛉,冷(1964)继续在海南岛发现其雄蛉。同时冷(1964)依所采到的雄雌蛉标本核对原始描述而将 Ravnal和 Gaschen(1935)在越南报  相似文献   

20.
中国根结线虫属一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10月和1985年5月,我们分別在济南石榴 (Punica granatum)和仙客来(Cyclanem persicum)根部采得根结线虫标本,经鉴定为格氏根结线虫,为我国新纪录。测量单位为μm。 格氏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hami Golden et Slana, 1978 雌虫(25)珍珠白色,呈球形和梨形。体长639(513.7—825.4);体宽425.3(353.6—539.0);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