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量对培肥农田黑土氮素初级转化速率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霍海南 李杰 袁磊 解宏图 朱同彬 Christoph Müller 何红波 张旭东 |
|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 110016;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3.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广西桂林 541004;4.Department of Plant Ecology, Justus-Liebig University Giessen, Heinrich-Buff-Ring 26, 35392 Giessen, Germany;5.辽宁省现代保护性耕作与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 沈阳 110016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2001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30862,41977025)资助 |
| |
摘 要: | 秸秆还田是土壤培肥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培肥后土壤对氮素循环的调控功能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及与后续秸秆还田数量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对黑土旱地农田进行9年培肥处理后,设置了连续3年秸秆还田处理,秸秆还田量分别为年均秸秆产量(7500 kg·hm-2)的100%、67%、33%和0,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培肥土壤(0~10 cm)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秸秆还田通过影响氮素初级转化速率,控制培肥土壤NH4+-N和NO3--N的产生与消耗过程。当秸秆还田量低于67%时,NH4+-N生成速率显著降低,而其消耗速率显著提高,土壤保留NH4+-N的能力下降,而NO3--N生成速率增加,土壤NO3--N固持能力下降,增加NO3--N的积累及淋溶损失风险。对于东北旱地农田,利用秸秆归还进行黑土培肥,需要不低于67%收获量的秸秆持续还田才能维持土壤对氮素的保持功能。
|
关 键 词: | 秸秆还田量 15N成对标记 MCMC数值优化模型 氮素转化特征 |
收稿时间: | 2020-06-22 |
|
| 点击此处可从《应用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应用生态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