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被子植物的发展(或称辐射)是与古气候、古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诸因素的变化相互影响及制约,形成植物发展的阶段性。这种阶段变革及划分与传统的地质时代划分——断带,不尽一致,因而讨论植物地理分区问题应以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基础,致使分区更为合理。 在晚白垩纪中晚期,被子植物已成为植物区系中的优势成分,从它出现以来的发展演化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初始期 被子植物初次出现,具有叶形小、叶边全缘、叶脉缺乏规律性、脉级分化程度低等原始性特点,同时在区系中的种数及个体数量均为极少数,此时大约在早白垩纪的中晚期;(2)极盛时期被子植物发展具有一定规模至占绝对优势,此时叶形增大,叶脉有了规律性,脉级分化逐渐完善,在植物区系中所占比例达40%一60%,以致占绝对优势,主要科属出现了,时间在晚白垩至老第三纪;(3)草本植物繁盛阶段 由于在新第三纪时气候逐渐转凉,早期的一些木本植物消灭了,以草本植物渐增多至大量扩散为特点,时间约在中新世至上新世;(4)第四纪阶段 此时我国由于山岳冰川随全球性气候冷暖变化而进退,影响植物的分布及发展,植物区系的总面貌与现代接近或略有差别。 本文亦重点讨论了植物发展的第二、第三阶段的植物地理分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