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土佐鳒鲆(Psettina tosana) ——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和丝指鳒鲆 (P. filimana)的有效性厘定
引用本文:张少秋,孔晓瑜.土佐鳒鲆(Psettina tosana) ——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和丝指鳒鲆 (P. filimana)的有效性厘定[J].动物学杂志,2022,57(2):269-276.
作者姓名:张少秋  孔晓瑜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 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301;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广州 511458;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 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3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31872570),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No. GML2019ZD0404)
摘    要:依据《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鲽形目》,本研究近年在中国大陆从东海至南海海域采集到14尾样品,前期鉴定为鲆科(Bothidae)鳒鲆属(Psettina)的丝指鳒鲆(P. filimana Li &Wang, 1982),但同时发现这些样品也具有土佐鳒鲆(P. tosana Amaoka, 1963)的主要特征。因此,有必要明确这些样品种名以及丝指鳒鲆和土佐鳒鲆之间的关系。为了准确的鉴定这些样品,本研究采用和模式标本形态特征比较分析以及COI分子条形码K2P遗传距离比较的方法进行鉴定。首先将采集样品的29个形态特征分别与21或25个丝指鳒鲆或土佐鳒鲆模式标本特征进行了比较,然后比较了两个模式标本的18个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所有土佐鳒鲆原始描述的可数和可量特征均与丝指鳒鲆模式标本及本研究样品的形态特征为重叠或包含关系,描述性状为一致;同时本研究以胸鳍条长度不同这一李思忠(1987)区别两种类的特征为依据,分别选取了胸鳍条突出成丝状2尾和不显著突出成丝状3尾共5尾代表样品进行COI条形码分析,获得的这些序列的K2P遗传距离为0.000 0 ~ 0.004 7,并将这些序列与GenBank上已有的土佐鳒鲆序列进行了比对,K2P遗传距离为0.002 3 ~ 0.007 0。基于Hebert等(2003)提出的种间遗传距离通常大于0.02的物种鉴定标准,本研究的分子结果显示,前期鉴定为丝指鳒鲆的本研究样品与土佐鳒鲆不存在种间差异。因此,基于形态特征和COI分子条形码结果均支持本研究样品与丝指鳒鲆和土佐鳒鲆为同一物种,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中的优先权原则,丝指鳒鲆应为土佐鳒鲆的次同物异名。土佐鳒鲆为首次在中国大陆发现,故为新记录种。同时,根据本研究11尾样品的形态特征数据并整合前人研究结果对土佐鳒鲆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再描述。

关 键 词:鲆科  鳒鲆属  同物异名  形态特征  分子条形码
收稿时间:2021/9/6 0:00:00
修稿时间:2022/3/9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动物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动物学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