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δ13C、δ15N)研究长江中游干流主要鱼类的营养级
引用本文:巴家文,邓华堂,段辛斌,刘绍平,李云,陈大庆.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δ13C、δ15N)研究长江中游干流主要鱼类的营养级[J].动物学杂志,2015,50(4):537-546.
作者姓名:巴家文  邓华堂  段辛斌  刘绍平  李云  陈大庆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重庆 400716,农业部长江中上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武汉 430223,农业部长江中上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武汉 430223,农业部长江中上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武汉 430223,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重庆 40071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武汉 430223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资助(201303056-5);农业部物种资源保护(渔业)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1997)
摘    要: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δ13C、δ15N)对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采自长江中游干流宜昌、荆州、石首、监利、城陵矶、鄂州、九江和湖口江段的44种鱼类及3种水生无脊椎动物进行了营养级研究。长江中游干流鱼类的δ13C值范围﹣33.83‰(鳙Aristichthys nobilis) ~ ﹣17.36‰(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δ15N值范围4.83‰(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15.13‰(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以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的δ15N均值5.48‰作为营养级基准线(营养级 = 2),计算出该江段水生动物的营养级处于2.42 ~ 4.88,主要集中在2.83 ~ 3.61之间,鱼类平均营养级为3.28。营养级大于2.83的鱼类种类数量占了总生物种数的80.85%。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和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营养级最低,分别为2.42 ± 0.49和2.56 ± 0.52,营养层级大于4.0的高级消费者为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鳙和长蛇鮈(Saurogobio dumerili),分别为4.88 ± 0.01、4.37 ± 0.27、4.32 ± 0.35和4.09 ± 0.78,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鱤(Elopichthys bambusa)、鱖(Siniperca chuatsi)、翘嘴鲌、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和南方鲇的营养级分别3.99、3.92 ± 0.16、3.89 ± 0.27、3.87 ± 0.62、3.59 ± 0.69和3.59 ± 0.57。本研究旨为长江中游渔业资源评估及其合理利用提供基础科学资料,为进一步研究长江中游干流渔业资源营养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受人为活动干扰影响等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关 键 词:鱼类  营养级  食物网  稳定性同位素  河流
收稿时间:2014/11/5 0:00:00
修稿时间:7/6/2015 12:00:00 AM
点击此处可从《动物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动物学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