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和耕作响应
引用本文: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李楠,曹良元.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和耕作响应[J].生态学报,2009,29(8):4588-4594.
作者姓名:罗红燕  蒋先军  谢德体  李楠  曹良元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 
摘    要:首次报道亚热带紫色水稻土中土壤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在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及耕作的影响.实验样品采自16 年的国家紫色土长期定位试验站的垄作免耕(Combining Ridge and No-tillage, NT)、冬水稻田(Flooded Paddy Field, FPF)和常规平作(Conventional Tillage, CT)土壤.表层土样(0~20cm)通过湿筛法分别得到>4.76 mm、2.0~4.76 mm、1.0~2.0 mm、0.25~1.0 mm、0.053~0.25 mm、<0.053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采用麦角固醇和胞壁酸标记法测定各级团聚体中真菌和细菌的生物量.结果显示在垄作免耕、冬水稻田、常规平作土样中,真菌生物量与细菌生物量在<0.053 mm的粘粒中含量最低;在0.053~0.25 mm的土壤微团聚体中最高;在大于0.25 mm的大团聚体中真菌和细菌生物量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多,但细菌和真菌生物量在不同耕作方式的土样中的变化模式有一定的差异.3种耕作方式相比较,垄作免耕的土壤真菌和细菌的生物量在3种耕作方式中最高,冬水稻田次之,常规平作最低.真菌生物量与细菌生物量的比率分布模式在不同耕作方式的土样中差异较大,垄作免耕的真菌生物量与细菌生物量的比率在3种耕作方式中最高,冬水稻田次之,常规平作最低,但除了在0.25~1.0 mm、2.0~4.76 mm的团聚体之间有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粒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这表明土壤真菌生物量和细菌生物量在亚热带紫色水稻土水稳定性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与团聚体的粒径和耕作方式有关,3种耕作方式中垄作免耕对真菌和细菌生物量分布的响应最为明显.

关 键 词:土壤团聚体  真菌生物量  细菌生物量  耕作方式
收稿时间:9/9/2008 12:00:00 AM
修稿时间:2/2/2009 12:00:00 AM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and the effects of tillage type on, bacterial and fungal biomass within soil water\|stable aggregates
Luo Hong Yan.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and the effects of tillage type on, bacterial and fungal biomass within soil water\|stable aggregates[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9,29(8):4588-4594.
Authors:Luo Hong Yan
Abstract:
Keywords:soil aggregates  fungal biomass  bacterial biomass  tillage methods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