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大气颗粒物(PM2.5、PM10)对地表景观结构的响应研究进展
引用本文:娄彩荣,刘红玉,李玉玲,李玉凤.大气颗粒物(PM2.5、PM10)对地表景观结构的响应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6,36(21):6719-6729.
作者姓名:娄彩荣  刘红玉  李玉玲  李玉凤
作者单位:江苏省地理环境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南京 210023;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南通 226007,江苏省地理环境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南京 210023,江苏省地理环境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南京 210023,江苏省地理环境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南京 2100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70459,41401205);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40921);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164320H116)
摘    要:颗粒物PM_(2.5)、PM_(10)是近年来我国大气首要污染物,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地表景观结构直接或间接影响PM_(2.5)、PM_(10)浓度,了解其影响过程和机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关于PM_(2.5)、PM_(10)对地表景观结构响应的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中出现不确定性的可能影响因素,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得出基本结论:(1)地表景观类型的构成及其格局显著影响大气颗粒物浓度,对PM_(2.5)、PM_(10)起到"源"和"汇"的作用。(2)地表景观结构引起局地气候变化并影响颗粒物的迁移转化,但其影响过程和机理复杂,研究结论并不明确。(3)颗粒物浓度和地表景观数据主要通过实际监测或遥感处理方法获得,但因为获取方法、监测点微观环境及遥感影像等因素影响,导致数据具有不确定性,加上时空尺度相对应的复杂性,大大限制了地表景观结构与PM_(2.5)、PM_(10)响应关系的研究进展,是未来要突破的难点。(4)PM_(2.5)、PM_(10)对地表景观结构响应的区域时空差异及过程,局地小气候变化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过程和强度,主要景观类型尤其是水体、湿地景观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过程、机理与贡献程度等是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

关 键 词:大气颗粒物(PM2.5、PM10)  地表景观类型  景观格局  响应
收稿时间:2015/1/24 0:00:00
修稿时间:2016/9/23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