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新疆阜康荒漠地区叉毛蓬居群的遗传结构和分化
引用本文:王祎玲,闫桂琴,徐莉,李珊,张林静,赵桂仿.新疆阜康荒漠地区叉毛蓬居群的遗传结构和分化[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5):700-704.
作者姓名:王祎玲  闫桂琴  徐莉  李珊  张林静  赵桂仿
作者单位:1. 西北大学,秦岭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西安,710069;山西师范大学,生物系,山西临汾,041004
2. 山西师范大学,生物系,山西临汾,041004
3. 西北大学,秦岭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西安,710069
基金项目:国家 973 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资助 G1999043503
摘    要:应用RAPD技术,对新疆阜康荒漠地区叉毛蓬进行了居群遗传分析。结果表明:①用14个随机引物对5个叉毛蓬亚居群的98个个体进行了RAPD扩增,共检出3919条扩增片段,多态带3868条,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8.7%;②Shannon多样性指数(HPOP/HSP=0.6933)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S/HT=0.6948)显示出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叉毛蓬亚居群内,遗传分化系数(GST=o.3052)表明亚居群问的分子变异占居群总遗传变异的30%以上;②5个叉毛蓬亚居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817,变异范围从0.1258到0.2445,与同一物种亚种间遗传距离的变幅较一致(0.02—0.20),表明5个亚居群间产生了遗传分化;④叉毛蓬亚居群的基因流Nm=1.138,低于一般广布种的基因流水平(Nm=1.881),且远低于毛乌素沙地柠条的基因流(Nm=5.9529),相对有限的基因流可能在叉毛蓬居群遗传分化的维持中起着作用。以上分析表明,尽管大部分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于叉毛蓬亚居群内,但5个亚居群间已有明显遗传分化的趋势。

关 键 词:新疆阜康荒漠地区  叉毛蓬  居群  遗传结构  遗传分化  RAPD
文章编号:1000-4025(2003)05-0700-05
修稿时间:2002年4月12日

Genetic structure and differentiation of Petrosimonia sibirica populations in the desert of Fukang, Xinjiang
Abstract:
Keywords:the desert of Fukang  Xinjiang  Petrosimonia sibirica  RAPD  genetic structur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植物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植物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