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天牛区系及其起源与演化的研究
引用本文:王乔,蒋书楠.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天牛区系及其起源与演化的研究[J].昆虫分类学报,1988(Z1).
作者姓名:王乔  蒋书楠
作者单位:西南农业大学植保系 (王乔),西南农业大学植保系(蒋书楠)
摘    要: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02°52′—103°24′,北纬30°45′—31°25′。据1980—1983年的调查材料,该自然保护区的天牛共有45属、73种,其中,东洋种47种,占64.4%;古北种10种,占13.7%;广布种5种,占6.8%;特有种11种,占15.1%。从区系组成上看,这个地区似位于东洋区与古北区的过渡带上,并且有靠近东洋区的趋势。高道蓉等(1981)在对峨嵋山(东经103°20′,北纬29°31′)白蚁区系的研究中也认为,峨嵋山位于这条过渡带上。然而,这两个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气侯和昆虫组成都与古北区迥然不同,而且,这两个地区的古北种都分布在高海投带上。因此,卧龙自然保护区应属东洋区;昆虫的地理区划主要应以地带性植被、气侯和昆虫组成为依据。 卧龙天牛的垂直分布可分为四个带:(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海拔1120—1600米);(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1600—2000米);(3)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2000—2600米);(4)亚高山针叶林带(海拔2600—3600米)。第1带(基带)东洋种占88.9%,没有古北种;第2带东洋种占50%,古北种占14.3%;第3带东洋种占44.4%,古北种占33.3%;第4带全部为古北种。与中国东部的植被相似,天牛分布每向上移一个垂直带,其成员在水平上也向北移一个带。研究结果还表明,在水平方向分布广的种类在垂直方向也表现


Studies on the cerambycid fauna of Wolong Nature Reserve, Sichuan, and its origin and evolution
Wang Qiao and Chiang Shu-nan.Studies on the cerambycid fauna of Wolong Nature Reserve, Sichuan, and its origin and evolution[J].Entomotaxonomia,1988(Z1).
Authors:Wang Qiao and Chiang Shu-nan
Abstract:
Keywords:Cerambycid fauna  vertical distribution  origin and evolution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