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中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遗传资源主要形态、遗传变异和结构
作者姓名:王克晶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工程/农业部北京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基金项目: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评价、转基因专项2009ZX08011-022B
摘    要:介绍了我国野生大豆遗传资源主要的形态类型、物种内遗传关系和遗传结构。进化的瓶颈不仅发生在由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也以另一种方式"分化瓶颈"出现于同性状的不同表型类型之间。野生大豆种内种子大小类型是否存在遗传分化?野生和半野生大豆的边界在哪?半野生大豆如何产生的?半野生大豆遗传上密切于栽培种还是野生种?百粒重3~4g的小粒半野生大豆与百粒重8.5g以上的特大粒半野生大豆是否有遗传差异?百粒重8.5g以上的特大粒半野生大豆是否属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的种皮色和种子大小哪个更能反映进化程度?栽培大豆基因是否已经渗入到野生大豆?对这些在学术界常年存在的疑问本文介绍了我们的研究答案。我们认为"真"半野生大豆不存在于现在中国半野生资源收集品中;一些野生大豆中的白花、灰毛、无泥膜性状来源于栽培大豆的基因渗透。

关 键 词:种内遗传分化与结构  进化瓶颈  半野生大豆  野生大豆  Soja亚属
收稿时间:2011-12-02
修稿时间:2012-08-01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