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DNA条形码评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樟科植物进化历史的保护
引用本文:侯勤曦,慈秀芹,刘志芳,徐武美,李捷.基于DNA条形码评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樟科植物进化历史的保护[J].生物多样性,2018(3).
作者姓名:侯勤曦  慈秀芹  刘志芳  徐武美  李捷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植物系统发育与保护生物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摘    要:为评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樟科这一重要植物类群进化潜力的保护情况,揭示将物种进化历史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的重要性,本研究通过对西双版纳地区长期的野外调查并查阅标本记录与文献资料,整理出该地区樟科13属121种物种的具体分布信息,以植物条形码ITS序列作为分子标记构建了反映整个西双版纳地区樟科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的系统发育树。我们以此为基础,从物种层面分析了各物种的进化特异性(evolutionary distinctiveness,ED),从区域层面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内、外以及32个行政乡镇的系统发育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PD),并结合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SR)与物种濒危等级,综合探讨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樟科植物进化历史的保护情况。研究发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拥有整个西双版纳地区54.5%的樟科物种数,却保护了该地区樟科植物约88.8%的进化历史,没有被列入保护范围但却拥有高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区域有打洛镇、易武乡等。就物种而言,进化特异性相对较高的19个物种中,有5种(26.3%)在自然保护区内没有分布;濒危等级高的54个物种中,有20种(37.0%)在自然保护区没有分布,同时拥有高进化特异性和濒危等级的物种仅有1种不在保护区内分布。结果表明,虽然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樟科这一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多样性以及高保护价值物种的保护较好,但仍有部分重要樟科植物的进化历史没有涵盖在现有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按照传统方法设定的自然保护区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樟科物种的进化历史,但仍然存在与标准化系统发育多样性保护策略相矛盾的地方。因此,今后在建立自然保护区时,应将系统发育多样性考虑在内,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环境变化的潜力。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