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对亚洲小车蝗表型可塑性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杨旭兵 高海燕 董瑞文 韩海斌 张玉 高书晶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饲草高效生产模式创新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 010010;2. 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草原站,内蒙古乌兰察布 0118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D1401102);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21MS03021);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9FY100400) |
| |
摘 要: | 在室内研究了种群密度、温度和食物供给3个环境因素对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绿色-褐色表型可塑性的影响,确定亚洲小车蝗不同生态型个体的行为指标,并测定3个环境因素对行为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环境因素中,种群密度对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表型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 < 0.05)。在一定条件下,体色变化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密度为60头/0.25 m2时,3龄蝗蝻表型变化率最高,达到57.60%;在密度为80头/0.25 m2,体色变化率不再增加,反而趋于下降,体色变化率降到54.89%;在密度为100头/笼时,体色变化率降为51.20%。温度和食物供给对亚洲小车蝗表型变化也具有显著影响(P < 0.05)。当温度达到40℃,食物供给减少一半时,蝗虫个体体色变化率分别为12.00%和5.67%。在行为试验中,环境因素对不同型态的亚洲小车蝗的转向次数和跳跃次数存在显著影响(P < 0.05),散居型3龄蝗蝻每分钟的转向次数介于1.2~1.4之间,跳跃次数介于1.1~1.4之间;群居型3龄蝗蝻每分钟的转向次数介于1.6~1.8之间,跳跃次数介于1.6~1.8之间。因此,转向次数和跳跃次数可以作为亚洲小车蝗行为变化的判定指标。并且在所测试的环境因素中,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3龄蝗蝻的转向次数和跳跃次数也随之增加。这些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散居型和群居型间体色和行为的转变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关 键 词: | 亚洲小车蝗 表型可塑性 行为指标 环境因素 |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昆虫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昆虫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