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区山生柳遗传多样性研究 |
| |
作者姓名: | 吴锦 杨茜 王久利 高庆波 张发起 陈世龙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西宁 81000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39; 3. 青海省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 西宁 810008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31110103911); 青海省创新平台建设专项项目(2017-ZJ-Y14); 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2015FY110500)[Support by the Maj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gram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31110103911); Construction Program for Innovation Platform of Qinghai Province(2017-ZJ-Y14);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ic Work, Program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2015FY110500)]。 |
| |
摘 要: | 利用叶绿体非编码区片段研究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山生柳居群遗传多样性,对未来山生柳生态环境和青藏高原地区物种丰富度的保护具有指导意义。该研究设计并筛选出cpDNA引物5'trnG2G-3'trnG(UUC)和5'rpS12-rpL20,用扩增出的片段和对应的联合片段进行后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山生柳的联合片段检测到35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0.626,核苷酸多态性0.000 85。中性检验Tajima’s D(-2.286 70,P0.01)和Fu’s Fs(-5.298 05,P0.02)都是显著负值,推测山生柳个体数近期经历过扩张。AMOVA分析显示,居群内和居群间遗传变异分别为93.70%和6.30%,表明居群内的变异是山生柳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中等偏低(FST=0.063),基因流(N_m)为7.439,说明山生柳各居群的基因交流非常频繁,不同地理居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动。遗传分化系数N_(ST)(0.075)大于GST(0.068)和基于遗传距离和单倍型的UPGMA聚类分析,表明山生柳12个居群分为4组且与居群的地理分布没有明显相关性。山生柳是进行有性繁殖还是无性繁殖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居群内变异是山生柳遗传变异性的主要来源,居群间基因交流频繁。
|
关 键 词: | 山生柳 基因流 青藏高原 叶绿体DNA 遗传多样性 |
收稿时间: | 2019-04-10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广西植物》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广西植物》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