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中游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与活性和非活性组分的关系 |
| |
作者姓名: | 张俊华 李国栋 王岩松 南忠仁 赵丽萍 |
| |
作者单位: | 1. 河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河南开封 475004;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2.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730000 3. 广东商学院,广州,51032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088);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09);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2A170002);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LYM10080)资助 |
| |
摘 要: | 以黑河中游7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旱地、中覆盖度草地、盐碱地、裸土地、戈壁和沙地)为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在0 ~100 cm土壤中,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AOC)和非活性有机碳(NOC)含量逐渐降低.中覆盖度草地、盐碱地、裸土地、戈壁、沙地、水田和旱地中的TOC、AOC、NOC含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将引起土壤有机碳的增减,水田耕作是提高绿洲土壤有机碳的有效途径.当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后,NOC对TOC含量的贡献大于AOC.同一种土地利用类型中,随TOC含量的增加,AOC、NOC含量也呈增加趋势,且NOC的增幅高于AOC.AOC、NOC变化趋势线的交叉点对应的TOC含量可作为土壤中TOC易积累或易损失的分界点,AOC、NOC的饱和容量可通过其变化趋势线来确定.
|
关 键 词: |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非活性有机碳 黑河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