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宽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克隆及繁殖期前后表达分析
引用本文:沈铭浩,朱迦玥,吴涛,任天惠,张哲盼,熊黎,刘芳玲,郑善坚.宽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克隆及繁殖期前后表达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20,44(6):1182-1190.
作者姓名:沈铭浩  朱迦玥  吴涛  任天惠  张哲盼  熊黎  刘芳玲  郑善坚
摘    要:为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Ⅰ, IGF-Ⅰ)对宽鳍鱲(Zacco platypus)繁殖期前后生长性状的影响, 开展了宽鳍鱲IGF-Ⅰ基因序列的克隆及表达定位分析。宽鳍鱲IGF-Ⅰ基因全长13707 bp, 包含5个外显子、4个内含子, 其中5个外显子长度分别为222、160、182、36和829 bp; 内含子长度分别为1194、7771、254和1879 bp, 推测开放阅读框为486 bp, 编码161个氨基酸。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 RT-qPCR)结果显示, 宽鳍鱲IGF-Ⅰ mRNA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最高, 其次是性腺、脾脏、心脏和脑, 在肾脏中表达水平最低。在7—8月, 处于繁殖期的性成熟宽鳍鱲性腺中IGF-Ⅰ表达水平显著上升, 繁殖期过后回落至最低值。在其他组织中IGF-Ⅰ表达水平在生长发育过程和繁殖期前后波动不大, 且雄鱼大多数组织中IGF-Ⅰ基因平均表达水平高于雌鱼。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定位显示, 宽鳍鱲IGF-Ⅰ基因基本为胞浆阳性, 少数为核阳性, 在肝组织中呈全胞质性分布, 在性腺组织的精母细胞、卵泡膜及卵泡液中阳性表达。上述结果表明宽鳍鱲IGF-Ⅰ基因表达模式具有性别差异性, 推测精巢中IGF-Ⅰ在繁殖期的高表达是宽鳍鱲雄性成体大于雌性成体的原因之一。研究结果为宽鳍鱲的性二态和人工繁育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 键 词:宽鳍鱲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克隆    序列分析    表达模式
收稿时间:2020-01-19
点击此处可从《水生生物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水生生物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