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条件下淮河流域生态径流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 |
| |
作者姓名: | 温庆志 姚蕊 孙鹏 张强 顾然 |
| |
作者单位: |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芜湖 241002;南京师范大学, 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23;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芜湖 241002;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利水资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蚌埠 233000;北京师范大学,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北京师范大学,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023,41771536);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808085QD117);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2017-KF-04);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IWHR-SKL-201720) |
| |
摘 要: | 基于淮河流域7个水文站点1956—2016年逐日径流量和72个雨量站点1960—2016的逐日降水量数据,利用Pettitt变异点检测、生态赤字和生态剩余等生态径流指标,定量分析淮河流域水文变异特征,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标和水文变异指数间的关系,分析该流域水文变异的生态效应,利用位置、尺度、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for Location, Scale and Shape,GAMLSS)理论框架量化气候因子对生态径流变化的贡献。研究表明:(1)水文变异后生态剩余减少,生态赤字增多,干流流量历时曲线比支流下移更明显;年生态剩余/赤字与面降水距平变化一致,水利工程调蓄作用是夏季生态径流与降水距平相关性差的主要原因;(2)除冬季外,淮河流域年、季尺度生态赤字(生态剩余)逐年增加(减小),春季增加最为明显。尽管冬季生态剩余比其他季节高,但生态剩余整体减小,21世纪干流生态剩余达最低,香农指数表明淮河流域生物多样性逐年下降。生态径流指标与水文改变指标(Indicators of Hydrologic Alteration,IHA)指标相关达0.45...
|
关 键 词: | 生态径流 GAMLSS 气候因子 淮河流域 |
收稿时间: | 2019-03-08 |
修稿时间: | 2019-12-07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