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化石 |
| |
作者姓名: | 董为 白炜鹏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北京100044;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北京10004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
| |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 XDB 26030304) |
| |
摘 要: | 1956年在广西大新黑洞发现了第一个具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此后在广西的柳城和武鸣、湖北建始、广西巴马、重庆巫山、广西田东和崇左、贵州毕节及海南昌江也陆续发现了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其中田东有么会洞和吹风洞两个地点,崇左有三合大洞、泊岳山、缺缺洞、百孔洞、岩亮洞和合江洞等地点群。这些地点均分布在长江以南,在31°N以南、19°N以北、105°E以东、110°E以西的范围内。与巨猿伴生的大哺乳动物中,种类及标本数量占有显著比例的偶蹄类总计有30个种类,可以归入5个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偶蹄类是最后河马齿河猪(Hippopotamodon ultimus)、小猪(Sus xiaozhu)、裴氏猪(S.peii)、麂属(Muntiacus sp.)、凤岐祖鹿(Cervavitus fenqii)、黑鹿亚属(Cervus (Rusa))及广西巨羊(Megalovis guangxiensis)。如果在新的化石地点找到这些代表性种类,就有可能发现新的巨猿化石,突破巨猿现有的分布范围。在上述30个种类中从新近纪延续下来的属有河马齿河猪、猪、丘齿鼷鹿(Dorcabune)、麝(Mo...
|
关 键 词: | 巨猿 偶蹄类 古生态 更新世 华南 |
收稿时间: | 2020-10-13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人类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人类学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