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多斑岭鳅嗅觉器官表面超微结构及其形态适应
引用本文:黄金清,李高岩,彭瑞明,张春光,赵亚辉.多斑岭鳅嗅觉器官表面超微结构及其形态适应[J].动物学杂志,2015,50(3):396-404.
作者姓名:黄金清  李高岩  彭瑞明  张春光  赵亚辉
作者单位:1. 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桂林541004;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2. 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桂林541004;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政府 富川542700
3.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水产站 富川542700
4.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
摘    要:多斑岭鳅(Oreonectes polystigmus)是营洞穴生活的鱼类,嗅觉器官在其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鱼类标本馆的4尾多斑岭鳅标本进行解剖,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多斑岭鳅嗅囊上皮超微结构,以期了解嗅觉器官适应洞穴黑暗环境而产生的形态适应。多斑岭鳅的嗅囊呈椭圆型,嗅囊长径平均为2.27 mm,嗅囊长径与眼径比平均为1.36,揭示其为"嗅觉"鱼类。其嗅轴为直线型,嗅囊腔内对称紧密排列2排嗅板,嗅板数为22~24个。单个嗅板呈卜状亚型,舌状突起较发达。观察发现,非感觉纤毛连续广布在嗅板各个部位,但在嗅板近嗅轴处较少,此处裸露的表皮多褶皱,其上分布很多细微小孔。感觉纤毛主要分布于非感觉纤毛分布较稀疏的地方。上皮表面微绒毛多,一般在非感觉纤毛下,前后两端嗅板上的微绒毛数量相对较少。多斑岭鳅嗅囊水动力机制应属嗅上皮纤毛运动机制。嗅孔分布不均,中间嗅板上的嗅孔较嗅轴前、后分布的嗅板为多,同一嗅板上近嗅轴处的嗅孔最多。由于纤毛分布不均,嗅上皮可分为裸露区和非裸露区,一般裸露区和非裸露区边界清晰,嗅轴上非感觉纤毛和微绒毛主要分布在非裸露区的凹槽里。嗅轴和嗅板近嗅轴处裸露区面积较大,嗅轴裸露区上皮被一系列的连续的微脊切割成多边形,多边形内具有许多隆起与小孔。嗅轴处正是嗅囊中水流回流的区域,为感受水中气味的重要位置,推测与洞穴生活的习性有密切关系。多斑岭鳅嗅囊形态属于G型,这类鱼类其嗅觉功能在鱼类生命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近缘的地表种相比,多斑岭鳅具有较多的嗅板数目、较多数量感觉纤毛和微绒毛,且其嗅囊长径与眼球径比值大于1,这些都揭示了其为"嗅觉"鱼类,表现出了对洞穴黑暗环境的适应。

关 键 词:岭鳅  洞穴鱼类  嗅囊  形态适应  扫描电镜
收稿时间:2014/10/9 0:00:00
修稿时间:2015/4/13 0:00:00

SURFACE ULTRASTRUCTURE OF THE OLFACTORY EPITHELIUM AND MORPHOLOGICAL ADAPTATION OF A CAVE-DWELLING LOACH, OREONECTES POLYSTIGMUS
HUANG Jin-Qing,LI Gao-Yan,PENG Rui-Ming,ZHANG Chun-Guang and ZHAO Ya-Hui.SURFACE ULTRASTRUCTURE OF THE OLFACTORY EPITHELIUM AND MORPHOLOGICAL ADAPTATION OF A CAVE-DWELLING LOACH, OREONECTES POLYSTIGMUS[J].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2015,50(3):396-404.
Authors:HUANG Jin-Qing  LI Gao-Yan  PENG Rui-Ming  ZHANG Chun-Guang and ZHAO Ya-Hui
Abstract:
Keywords:Oreonectes  cavefish  morphological  adaptation evolution  China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动物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动物学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