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不同试点灌溉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作者姓名:白莉萍  林而达  饶敏杰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北京,100081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北京,100081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资助项目 (G19990 43 40 4,G19990 43 40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 990 5 0 0 5 )~~
摘    要: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小麦高品质的需求日益迫切。未来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CO2 浓度升高、气候变暖、降水格局变化等将可能影响作物的生理过程,继而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为此,选择两个试点(CO2 浓度、温度等环境条件不同) ,同期进行不同灌溉方式对两个冬小麦品种(中育5号和中优970 1)的产量和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灌(拔节水和开花水)对小麦经济产量最有利;小麦生育后期增加灌溉可提高千粒重,尤其浇灌浆水对增加千粒重有利。在小麦拔节后期,随灌溉增加,小麦品质性状普遍呈现下降趋势,但个别品质性状因品种而异,即灌溉增加,对中优970 1的面包体积影响不大,对其沉降值、面团拉伸参数反而有利。同一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小麦开花至成熟期,大田环境CO2 浓度较高(增幅6 9.0μmol/ mol)、日均温度高2℃多的北京试点,与安阳试点相比,产量表现较低,多数小麦品质性状较优。说明北京试点的环境条件有益于品质改善,不利于产量提高,而且在小麦生育后期较高温度可能更为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从而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温度小幅增加将可能改善小麦品质,但产量减少

关 键 词:灌溉方式  冬小麦  产量和品质  生态环境变化
文章编号:1000-0933(2005)04-0917-06
收稿时间:2004-06-01
修稿时间:2004-11-26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