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黄土丘陵区混交林中油松和沙棘树干液流对降雨脉冲的响应
作者姓名:卢森堡  陈云明  唐亚坤  吴旭  温杰
作者单位: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2.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陕西杨凌 712100;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陕西杨凌 712100
基金项目:本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576,41371506)、公益性行业(国家气象局)科研专项(重大专项)(GYHY2015060013)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452016105)资助
摘    要:以黄土丘陵区油松-沙棘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运用热扩散式探针(TDP)于2015年6—10月对油松和沙棘的树干液流密度(Fd)进行连续观测,同步测定了光合有效辐射(PAR)、水汽压亏缺(VPD)和土壤水分(SWC)等环境因子,分析两树种对降雨利用的差异.采用Threshold-delay 模型、多元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两树种Fd对降雨的响应过程,并确定环境因子对Fd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降雨量递增,两树种Fd的最大变化量都先上升后降低;其中0~1 mm降雨范围内,油松Fd(-16.3%)和沙棘Fd(-6.3%)都明显降低;1~5 mm降雨范围内,油松Fd(-0.4%)降低而沙棘Fd(9.0%)明显升高.油松和沙棘Fd对降雨响应的最小降雨阈值(RL)分别为6.4和1.9 mm,滞后时间(τ)为1.96和1.67 d.降雨前油松Fd峰值集中在12:00—12:30(70%),沙棘Fd峰值分别集中在10:30—12:00(48%)和16:00—16:30(30%);降雨后油松Fd峰值集中在11:00—13:00(40%),沙棘Fd峰值分别集中在12:00—13:00(52%)和16:30—17:00(24%).降雨前影响油松和沙棘Fd的环境因子大小顺序为PAR>VPD;降雨后影响油松Fd的环境因子大小顺序为PAR>VPD>0~20 cm SWC(SWC0~20),影响沙棘Fd的环境因子大小顺序为SWC0~20>PAR>VPD.油松-沙棘混交林对水分利用的稳定性较高.

关 键 词:混交林  树干液流  降雨脉冲  Threshold-delay模型  环境因子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杂志》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