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普氏蹄蝠下丘谐波内外神经元处理多普勒频移补偿信息的差异
作者姓名:李琳  付子英  王丽萍  危晨雪  邹丽芳  陈其才  唐佳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调控与整合生物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调控与整合生物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调控与整合生物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调控与整合生物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调控与整合生物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调控与整合生物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调控与整合生物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000959)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4CFB653)资助项目
摘    要:为了探讨普氏蹄蝠下丘神经元在处理多普勒频移补偿后回声定位信号中的作用,实验采用双声刺激模式模拟蝙蝠不同飞行状态下产生多普勒频移补偿后的脉冲-回声对,即发声频率改变,回声频率维持恒定的情况下,研究下丘神经元对不同补偿值下的回声反应恢复率.结果发现:根据神经元在某一补偿值下对回声信号反应的恢复率是否超过70%,可将其分为具有选择性(S)和无选择性(NS)的两类神经元.且谐波内S神经元所占比例(68%)远超过非谐波内S神经元(39%).分析神经元的发放模式发现谐波内S神经元中相位型发放模式比例(44.3%)明显高于其他三种类型神经元.另外,虽然S和NS神经元的强度-潜伏期函数类型均以饱和型为主,但谐波内S神经元强度-潜伏期函数的最佳强度(best amplitude,BA)(95.3±14.0)dB SPL低于NS神经元的BA(104.1±10.2)d B SPL(P0.01),同时也低于非谐波内S神经元的BA(109.7±7.9)dB SPL(P0.01).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在下丘水平,神经元就已对多普勒频移补偿后回声定位信号的处理有了分工,集中在谐波内的S神经元通过提高对某一补偿值下回声信号反应的恢复率实现,对回声信息的精确编码,避免其他杂波干扰信息.同时,谐波内S神经元的发放模式和强度-潜伏期函数特点也满足其在复杂环境中精确声学成像的需求.

关 键 词:多普勒频移补偿  谐波  发放模式  强度-潜伏期函数  普氏蹄蝠
收稿时间:2014-05-21
修稿时间:2014-08-12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