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中亚河中地区青铜时代以来绿洲农业的演化与文明的交流
作者姓名:陈冠翰  周新郢  沈慧  Khasannov Mutalibjon  马建  任萌  Annaev Tukhtash  王建新  李小强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北京10004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鸟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140000;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安710069;泰尔梅兹州立大学历史学系,乌兹别克斯坦泰尔梅兹1901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2161, 41730319)
摘    要:中亚河中地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当地干旱的气候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同时大量保存良好的考古遗迹使得该地区十分适合进行农业活动与文明交流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年代学与植物考古学方法,对阿姆河流域范围青铜时代晚期至萨珊波斯时期的考古遗址进行研究,尝试重建区内全新世人类农业活动的发展过程,并分析研究4000 BP以来人类的农业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结果显示,河中地区农业的作物构成自4000 BP的青铜时代晚期就已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虽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类型作物的种植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当地的作物始终以大麦、小麦为主,辅以粟、黍、豆类等谷物及葡萄等果木,自青铜时代晚期形成后这种综合了东西方元素的绿洲农业便保持稳定;后期虽有水稻等作物加入但并没有对已有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中亚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农业的结构演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探究不同起源地区作物在亚欧大陆的传播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新的视角。

关 键 词:河中地区  中亚  植物考古  农业活动  全新世
收稿时间:2020-03-08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人类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人类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