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甘肃杨上旧石器遗址剥片技术与策略
作者姓名:赵宇超  李锋  周静  陈福友  高星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青岛 266237;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10087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 730000;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 100044;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 10004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2028);;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26000000);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甘肃杨上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石核与石片的原料、形态和类型的分析,探讨了石制品所体现的古人类的剥片技术及其特点,并从原料适应与文化传承的角度探讨了其技术策略产生的原因。杨上遗址石制品原料以脉石英为主,打片采用锤击法;包括普通石核和盘状石核两种剥片模式。由于脉石英原料易碎且破裂方式较难预判,导致剥片的掌控难度大,故而石核多呈现出台面选择的机会性与不确定性,缺少对于台面的修整以及剥片面的固定深入开发。在石片毛坯加工修整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古人可能更倾向于生产大量的石片,并从中选取形态角度合适的边刃直接使用。石核、石片的类型组合以及原料的构成比例从早到晚无明显变化,体现了陇西黄土高原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传承的稳定性。

关 键 词:旧石器时代早期  考古学  石制品  石英  技术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