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卫星跟踪的长江下游丘陵地区野放獐的活动规律研究及失联案例分析
作者姓名:刘慧宇  李梅荣  陈蓉  陈月龙  胡心怡  胡华丽  武大伟  鲁长虎
作者单位:1.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 210037;2.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 南京 210028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 ( No.KYCX231116 )
摘    要:獐(Hydropotes inermis)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将人工饲养的獐野外放归有助于恢复野外种群数量.本研究在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宝华山地区,分别于2022年10月和11月共放归14只獐,其中6只佩戴卫星跟踪器,2023年5月放归2只佩戴卫星跟踪器个体,共野化放归了16只人工饲养獐.对野放后獐的活动规律、海拔以及活动范围进行了跟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截止2023年11月末,跟踪的8只个体有7只停止返回信号,1只仍有正常活动,实地搜索停止返回信号的跟踪器,发现2只个体的尸体和另一个体的跟踪器,4只失联原因不明.野放獐整体活动高峰期出现在3:00~6:00时段和15:00~18:00时段,在9:00~12:00时段的活动量最低;野放獐活动的海拔范围在100~150 m,并不到海拔较高的区域活动;不同季节野放獐活动范围面积大小不同,春季(0.693±0.220)km2、夏季(0.557±0.170)km2、秋季(0.473±0.036)km2、冬季(0.639±0.118)km2;野放獐繁殖期活动范围面积为(0.676±0.193)km2,非繁殖期活动范围面积为(0.562±0.073)km2,繁殖期与非繁殖期之间的活动范围面积不存在显著差异.从野放效果来看,虽然在野放工作前开展了必要的准备工作,如检查动物的身体状况以判断是否达到野放标准,并进行了一定时期的野化训练以帮助其适应野外生活,但是野放成功率依然较低.因此,獐的野放不仅需要选择适宜的野放季节和地点,还要充分评估野放地点的隐蔽条件和人为干扰程度等影响因子,并要加强管理与保护力度,减少人为干扰,以提高其成活率.

关 键 词:  野化放归  卫星跟踪  活动规律  失联
收稿时间:2023-12-12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动物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动物学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