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花背蟾蜍蝌蚪胃的发育形态学观察
作者姓名:王晓旭  李丕鹏  高凤娟  白树崇  陆宇燕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辽宁省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 沈阳 110034,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 辽宁省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 沈阳 110034;②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 沈阳 110034,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 辽宁省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 沈阳 110034;②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 沈阳 110034,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 沈阳 110034,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辽宁省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 沈阳 11003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No.30870276);
摘    要:应用大体解剖、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3种形态学方法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蝌蚪在生长发育和变态过程中胃的形态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蝌蚪发育24期(即G24)消化道呈简单的管状结构,胃与小肠等区分不明显,胃壁由内层矮柱状黏膜上皮细胞和其外的扁平上皮细胞层构成;直到26期胃略膨大,呈短粗管状,与小肠和食道可明显区分,胃壁内层的黏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上皮细胞间出现少量杯状细胞;36期的胃管明显膨大,其壁已具有胃的4层基本组织结构,杯状细胞数量增加,黏膜上皮细胞游离面有细长的微绒毛交织成网状覆盖;42期胃发育呈"C"字形,胃壁具备了消化道典型的4层结构,有胃腺芽出现,黏膜细胞的微绒毛短而直立,仅极少数细胞有长的微绒毛;蝌蚪发育到46期,肠道缩短,胃呈"J"字状,占消化道大部分,胃体中胃腺发达。在临近肝一侧,黏膜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较短,胃腺少而小;而在相反一侧,微绒毛较长,胃腺多而大。基于上述结果说明,花背蟾蜍蝌蚪胃在36期已经基本完成了组织结构的分化,在变态发育期间结构和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变态后陆地生活的食性变化。

关 键 词:花背蟾蜍  蝌蚪    结构  发育
收稿时间:2014-12-22
修稿时间:2015-06-23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动物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动物学杂志》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