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上中段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分析 |
| |
作者姓名: | 池仕运 王瑞 魏秘 徐靖 戴逢斌 吕克强 李嗣新 胡菊香 |
| |
作者单位: | 水利部中国科学研究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武汉 430079;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9;湖北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武汉 430079;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38 |
| |
基金项目: | 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项目(2019HJ209600100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4053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7915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9152) |
| |
摘 要: | 研究将2010—2019年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旨在为金沙江上中段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评估以及高海拔地区河流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较为全面的基础资料。研究结果显示,金沙江上中段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组成上水生昆虫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主要由双翅目、蜉蝣目、毛翅目和襀翅目组成,软体动物占比较低,且以基眼目为主。就科级水平而言,四节蜉科、摇蚊科、扁蜉科和石蝇科为整个研究区域的常见分类单元,其中摇蚊科和四节蜉科在干支流和丰枯期均较为常见。干流和支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显著不同,不受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影响。丰水期和枯水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不受干流和支流的局限。四节蜉(四节蜉属Baetis、二翼蜉Cloeon dipterum、花翅蜉属Baetiella和四节蜉科Baetidae)和石蝇(纯石蝇属Paragnetina和石蝇科Perlidae)以及纹石蛾(纹石蛾属Hydropsyche)是造成不同群组群落结构差异的关键分类单元。整个研究区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呈现较高的嵌套度,且嵌套度枯水期高于丰水期,支流高于干流。底栖物种丰富度和现存量枯...
|
关 键 词: |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多样性评估 金沙江上中段 监测数据 群落结构 |
收稿时间: | 2021-03-25 |
修稿时间: | 2022-04-27 |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