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稻褐飞虱迁飞规律的研究
引用本文:程遐年,陈若篪,习学,杨联民,朱子龙,吴进才,钱仁贵,杨金生.稻褐飞虱迁飞规律的研究[J].昆虫学报,1979,0(1):1-21.
作者姓名:程遐年  陈若篪  习学  杨联民  朱子龙  吴进才  钱仁贵  杨金生
作者单位:江苏农学院植物保护系
摘    要:褐飞虱已成为我国当前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初步查明,褐飞虱在我国过冬地区的分布大体以一月份12℃等温线为北限,由于各年冬季气温高低的不同,越冬北界摆动于北纬21—25°之间;冬季田间有无稻苗存活,是能否在当地过冬的生物指标。按越冬分市可划分为:1.终年繁殖区:北纬19°以南的海南岛南端;2.少量越冬区:海南岛中部至北回归线之间;3.不能越各区:常年在北回归线以北无越冬。 褐飞虱常年不能越冬的广大稻区内,每年春夏季发生的虫源,经近年来多方面研究,证明是自南向北远距离迁飞而来。 根据褐飞虱在我国的越冬分布,南、北各稻区发生的代数和季节性种群消长规律,试将我国东半部划分为六个发生区:即终年繁殖区、少量越冬区、南岭6、7代区、岭北5代区、沿江4代区、沿淮2—3代区。 近三年的研究,特别是1977年在我国各稻区设点进行迁飞跟踪观察表明,春、夏季向北迁飞有五个过程,秋季又有三次向南回迁。褐飞虱在我国东半部的迁飞途径大体是:4月中、下旬—5月上旬第一次“北迁”,是由19°N以南终年繁殖区迁到两广南部20—23°N之间;5月中、下旬—6月上旬第二次“北迁”,是由海南岛中部往北及中南半岛同纬度地区迁到我国两广南部和南岭地区;6月中、下旬—7月初第三次“北迁”,是由两广南部稻区主迁到南岭以北至长江南岸;7月上、中旬第四次“北迁”,是由南岭地区主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井波及淮河流域;7月下旬—8月初第五次“北迁”,是自岭北、沿江区南部迁到江淮间及淮北稻区。8月下旬—9月初沿淮、淮北中稻成熟,开始往南回迁,9月中旬出现由江淮间迁向长江以南的回迁峰;9月下旬—10月上旬,由长江中、下游回迁到南岭以北各地;10月中旬起—11月间,由江南、岭北回迁到华南以及更南地区。通过上述研究,初步提出我国东半部地区褐飞虱的发生区划与迁飞路线图。


STUDIES ON THE MIGRATIONS OF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STAL
CHENG SHIA-NIEN,CHEN JOR-CEIH,SI HSUE,YAN LIEN-MING,CHU TZU-LUNG,WU CHUN-TSAI,CHIEN JEN-KWEI,YAN GHIN-SHENG.STUDIES ON THE MIGRATIONS OF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STAL[J].Acta Entomologica Sinica,1979,0(1):1-21.
Authors:CHENG SHIA-NIEN  CHEN JOR-CEIH  SI HSUE  YAN LIEN-MING  CHU TZU-LUNG  WU CHUN-TSAI  CHIEN JEN-KWEI  YAN GHIN-SHENG
Institution:Department of Plant Protection, Kiangsu Agricultural College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昆虫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昆虫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