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上海黄浦江人工骨干河流鱼体内微塑料污染研究
引用本文:傅淙淙, 唐文乔, 郭弘艺. 上海黄浦江人工骨干河流鱼体内微塑料污染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 2023, 47(11): 1752-1761. DOI: 10.7541/2023.2023.0053
作者姓名:傅淙淙  唐文乔  郭弘艺
作者单位:1.上海海洋大学海洋动物系统分类与进化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306;2.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30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0900802);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2021年上海骨干河道鱼类多样性调查及水生态健康评估资助
摘    要:
为了解上海黄浦江5条人工骨干河流鱼体内微塑料的污染情况, 对200尾刀鲚(Coilia nasus)、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鲫(Carassius auratu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和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的消化道和鳃微塑料作了分析, 对其中50尾消化道样本消化道壁和内含物微塑料进行了分布分析。结果显示, 在5种各40尾鱼体内共检出微塑料537个, 平均检出率83.0%、平均丰度(2.69±2.74)个/尾, 各河流间分布差异显著。消化道微塑料检出率(70.50%)和丰度[(1.84±2.31)个/尾]分别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高于鳃微塑料检出率(49.00%)和丰度[(0.85±1.20)个/尾]。在5种各10尾鱼的消化道壁和内含物中分别检出微塑料78和40个, 消化道壁的微塑料检出率(70.0%)和丰度[(1.56±1.63)个/尾]均显著高于内含物微塑料检出率(42.0 %)和丰度[(0.80±1.14)个/尾; P<0.05]。
检出的微塑料以纤维状(53.07%)和碎片状(33.15%)、黑色(41.90%)和红色(25.33%)及≤1 mm(83.80%)占比最高。但鳃部的纤维状(59.76%)、消化道内的黑色(43.48%)占比更高, 消化道壁上黏附的则主要为碎片状(43.59%)和黑色(43.59%)微塑料。微塑料中检出了12种化学成分, 赛璐酚(40.96%)、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0.48%)和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12.05%)为主要聚合物类型。研究结果表明, 上海黄浦江人工骨干河流鱼体内的微塑料检出率和丰度均略高于上海自然水域, 优势微塑料类型差别明显, 居民生活用品和农用薄膜废弃可能是重要来源。


关 键 词:城市河流  优势鱼类  消化道    微塑料
收稿时间:2023-01-11
修稿时间:2023-03-24
点击此处可从《水生生物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水生生物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