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我国草地贪夜蛾不同地理种群毒力的比较分析 |
| |
作者姓名: | 程露强 靳雯怡 郭琳 方分分 陈新中 秦启联 徐建祥 张寰 |
| |
作者单位: | 1. 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3. 河南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河南济源 454652;4.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D0201700);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JZD-SW-L07) |
| |
摘 要: |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入侵我国多个地区,逐渐形成地理种群。在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frugiperd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SfMNPV)生物农药的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同地理来源的宿主对SfMNPV的敏感性和产量存在明显差异,显著影响了SfMNPV的生产效率。为解析其敏感性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本研究首先对云南德宏、广东广州、广西钦州、西藏林芝4个地区草地贪夜蛾种群基因型进行了鉴定,采用生物测定法测试SfMNPV对4龄幼虫的口服毒力,然后,通过向幼虫体内注射草地贪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出芽型病毒粒子(budded virions, BVs)的方式,越过口服感染中肠的过程,分析敏感性差异发生的阶段。最后比较了高敏感和低敏感种群中肠肠液pH,并基于16S rDNA测序测定了肠道菌群组成。结果表明,广西种群属于纯合玉米型,其余种群为带有水稻型COI标记的杂合玉米型。广西种群对SfMNPV的口服敏感性最低,西藏种群的敏感性最高,但两者注射BV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暗示病毒敏感性差异...
|
关 键 词: | 草地贪夜蛾 地理种群 基因型 SfMNPV 敏感性 肠道微环境 |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昆虫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昆虫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