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种与外来种水生植物在不同基质营养下的生长比较 |
| |
作者姓名: | 谢冬 于丹 |
| |
作者单位: | 梁子湖淡水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430072 |
| |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 |
| |
摘 要: | 近年来,生物入侵由于其对生态系统,环境,经济等多方面造成的后果日益严重,逐渐成为目前全球普遍关注的生态问题。对于植物而言,外来入侵种不仅会大大降低本地物种的存活率,而且对本地物种的分布也会造成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外来入侵种还会对本地水生或陆生生态系统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随着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外来种研究的深入,许多有关外来种入侵机制的假说和理论不断被提出。其中以资源假说(Resource Hypothesis,Davis 等 2000)研究的最为广泛和深入。在资源假说中,Davis等提出:伴随着一定数量繁殖体,外来物种的入侵会随着资源(例如光,营养和水份)的增加而加剧。为了验证(1)外来种和本地种的表现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这种是否也会随着资源的增加而增强?(2)外来种与本地种的差异是否对我们预测和防治入侵有帮助?本文在此基础上,采用4种水生外来种,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两种,小二仙草科(Haloragidaceae)狐尾藻属(Myriophyllum)两种,与本地同科或同属且形态相似的3种水生植物为实验材料。分别配制两种不同营养级别的基质环境,比较了在高、低营养基质环境中外来种和本地种与生长相关的参数指标。结果显示:在高营养基质和低营养基质环境中,本地种较外来种更大地积累其生物量并且拥有更高的相对生长速率(relative growth rate)。结果还显示:在侧枝的生物量分配方面,外来种较本地种显著增高。由于断枝是水生植物无性繁殖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断枝由侧枝或主茎受到生物或非生物的扰动产生。我们使用侧枝生物量的分配这一指标来间接反映水生植物的无性繁殖能力。结果表明,本地种较外来种能较好适应当地不同的基质营养环境;但是在无性繁殖体的传播方面,外来种较本地种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我们尝试提出:对外来水生植物的防治应继续以管理本地水生植物的栖息地和保护本地水生植物多样性为主,并且应加大对外来水生植物无性繁殖体特别是断枝传播的管理和控制力度。
|
关 键 词: | 外来种 本地种 基质营养 |
收稿时间: | 2008-10-25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科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