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高寒草甸关键生态属性对多途径恢复措施的响应特征 |
| |
作者姓名: | 张光茹 李文清 张法伟 崔骁勇 贺慧丹 杨永胜 祝景彬 王春雨 罗方林 李英年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枣庄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青海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 |
| |
摘 要: |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植被类型,但退化态势较为严峻,严重威胁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战略地位。退化高寒草甸的复健是世界性难题,治理效果也因退化状态、恢复措施及气候环境而异。以春季休牧、秋季休牧、畜群结构优化、减畜轮牧、围栏封育及翻耕改建等典型多途径恢复措施下的退化高寒草甸为对象,系统探讨主要生态要素和生态功能的响应特征及潜在过程。结果表明,典型恢复措施下退化高寒草甸的植被生产力、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土壤饱和持水量等生态要素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恢复效果与实施年限及恢复措施密切相关。围栏封育和翻耕改建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饱和持水量随恢复年限均表现为对数饱和型的响应特征,退化高寒草甸固碳持水功能的基本恢复年限约为6—10年。春季休牧、秋季休牧、畜群结构优化、减畜轮牧、围栏封育等放牧管理恢复措施应适用于轻度退化至重度退化的高寒草甸,而翻耕改建则是极度退化高寒草甸的适宜治理措施。由于多途径恢复措施的关注目标不同,今后研究应集中在恢复措施的组合优化和综合评价等方面。
|
关 键 词: | 高寒退化草甸 多途径恢复技术 关键生态属性 适宜恢复年限 生态功能 |
收稿时间: | 2019-10-11 |
修稿时间: | 2020-07-09 |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