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对中肋骨条藻与米氏凯伦藻生长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李志林 周艳蕾 王雪景 石晓勇 张传松 |
| |
作者单位: |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青岛 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岛 266100,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青岛 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岛 266100,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青岛 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岛 266100,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青岛 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岛 266100;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 北京 100194,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青岛 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岛 2661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376106) |
| |
摘 要: | 采用实验室一次性培养,研究了尿素对我国东海赤潮优势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和米氏凯伦藻均能在不同比例尿素的条件下较好地生长。随着培养液中尿素比例的增大,中肋骨条藻细胞生长速率(0.91—0.82/d)逐渐减小,平台期最大生物量(2.0×10~5—1.2×10~5个/m L)也逐渐减小,而米氏凯伦藻细胞的生长速率(0.36—0.51/d)逐渐增大,最大生物量基本不变(约1.1×10~4个/m L)。在平台期中肋骨条藻培养液中氮盐浓度最低下降到2.5μmol/L左右维持不变,而米氏凯伦藻氮盐浓度最低下降到1.0μmol/L左右。在指数生长期,随着细胞的生长溶解有机氮(DON,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含量迅速增加,中肋骨条藻介质中DON的浓度达到最大值(5—6μmol/L),然后浓度基本不变。米氏凯伦藻介质中DON在指数生长阶段达到最大值(2—3μmol/L)后开始下降。中肋骨条藻单细胞颗粒氮的含量(约为10~(-6)μmol,平台期约为10~(-7)μmol)要远远小于米氏凯伦藻(指数期约为10~(-4)μmol,平台期约为10~(-6)μmol)。研究表明,两种藻对尿素的吸收利用存在明显差异,在较低的溶解无机氮和较高的溶解有机氮环境中,甲藻有更好的适应性,该研究对于解释我国长江口春季硅藻和甲藻赤潮的演替有借鉴的意义。
|
关 键 词: | 氮 尿素 赤潮 中肋骨条藻 米氏凯伦藻 |
收稿时间: | 2016-01-13 |
修稿时间: | 2016-10-16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