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温室气体排放及净固碳能力
作者姓名:刘博杰  逯非  王效科  刘魏魏  王莉雁  饶恩明  张路  郑华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全球变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 10087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全球变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 10087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XDA05060102,XDA05050602);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摘    要:基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一期(2000—2010年)营造林过程工程边界内碳排放和边界外碳泄漏的计算,分析了天保工程及各区域碳排放和碳泄漏年际变化及影响因素,对比了天保工程及各区域碳排放和碳泄漏的组成特征,研究了天保工程及各区域净固碳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保工程一期西北、中西部地区、南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天保工程的碳排放分别为0.89、1.47、0.09、2.45 Tg C;碳泄漏分别为3.17、3.11、6.50、12.78 Tg C。工程措施和碳排放强度的区域性差异导致各区域碳排放组成特征不同。造林及配套森林基础设施建设是西北、中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最大的工程措施碳排放;新造林及森林管护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工程措施碳排放。相应地,各种物资消耗中,建材是西北、中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最大的物资碳排放;燃油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物资碳排放。天保工程在工程边界内外引起的额外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5.23 Tg C,抵消了工程固碳效益的9.82%;在西北、中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抵消作用分别为10.08%、8.16%和11.24%。天保工程一期净固碳量为139.77 Tg C,年均净固碳量为12.71 Tg C/a。因此,碳排放和碳泄漏对天保工程固碳的抵消较小,工程一期在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上做出了巨大贡献。避免工程基础设施的盲目建设和对工程进行合理规划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可能途径。

关 键 词: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碳排放  碳泄漏  净固碳量  温室气体
收稿时间:2015-09-01
修稿时间:2016-01-04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