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历史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外来细菌入侵间关系的影响
作者姓名:马超  龚鑫  郜红建  吴婧  李大明  陈小云  李辉信  刘满强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南京 210095;农田生态保育与污染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合肥 230036,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南京 210095,农田生态保育与污染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合肥 230036,农田生态保育与污染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合肥 230036,江西省红壤研究所, 南昌 331717,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南京 210095,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南京 210095,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南京 21009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263,31700452);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08085MD9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200107,2016YFD03009010)
摘    要: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如何影响其可入侵性一直是入侵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然而关于群落可入侵性和群落特征间关系的认知却很不统一。采用交叉互换的试验方法,首先将野外采集的两种长期不同施肥土壤(有机肥和化肥)进行灭菌并回接已方和对方的土壤悬液,研究土壤环境(历史非生物因素)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历史生物因素)对重建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相对贡献。随后将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青枯菌作为外来种接入重建的土壤中,探究不同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对外来细菌存活数量(前期入侵潜力)和存活时间(后期入侵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历史生物因素对重建土壤的原生动物数量、革兰氏阴性与阳性细菌比等群落特征和外来细菌的存活数量有影响;历史非生物因素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细菌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等群落特征以及外来细菌入侵土壤后总的存活时间有影响;外来细菌入侵前期状况仅与原生动物数量、革兰氏阴性与阳性细菌比相关,而入侵后期的状况则仅与微生物活性、细菌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相关。总之,外来细菌在土壤中各时期的入侵潜力和土著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相关性主要取决于二者是否由同种历史影响因素控制。本研究对于阐明生物群落结构与群落可入侵性之间关系,及指导土壤外来病原菌的防控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微生物入侵  遗产效应  土著微生物群落特征  施肥措施  交叉互换
收稿时间:2018-04-12
修稿时间:2018-10-08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