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EI指数的1961-2014年东北地区气象干旱时空特征研究 |
| |
作者姓名: | 沈国强 郑海峰 雷振锋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春 13010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春 13010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春 13010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94);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FZD-SW-302-03);中国科学院"协同创新团队"项目(DLSXT16001) |
| |
摘 要: | 干旱导致生态系统生产力降低,已成为全球观测的事实,并将在未来气候情景下继续加剧。揭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是抗旱防灾、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迫切要求。应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分析东北地区干旱特征,揭示干旱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基于东北地区90个气象台站,计算1961-2014年的SPEI指数,从干旱频率、干旱范围和干旱强度等方面研究其特征,并利用EOF分解方法解构干旱空间模态和时间系数。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干旱的时间差异明显。1961-2014年,东北地区以1983年、1995年和2008年为转折点经历了"干-湿-干-湿"的波动变化;夏季发生的干旱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冬季的范围最小、强度最弱;2)东北地区干旱的空间分布差异大,西部干旱发生频繁、发生次数多、持续时间长、旱灾强度大;3)在1、3、6和12个月的多时间尺度下,东北地区年均SPEI变量场EOF分解的前3个主要空间模态均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南北相反型和东西相反型,其方差累积贡献率约为58%;4)随着研究时间尺度的增大,干旱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趋势逐渐明晰,表明东北地区干旱具有明显的尺度特征。综上所述,基于SPEI指数对东北地区干旱进行多尺度时空分解,刻画了干旱的基本特征,并解构了干旱的时空分异规律,研究结果可为该区的干旱预警研究及生态系统灾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关 键 词: |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东北地区 干旱定量 多尺度特征 空间模态 |
收稿时间: | 2016-06-12 |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