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与动态观察
引用本文:孙万良,张晶,魏丽,章金刚,游华,张伟京.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与动态观察[J].生物磁学,2013(26):5001-5007.
作者姓名:孙万良  张晶  魏丽  章金刚  游华  张伟京
作者单位:[1]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淋巴瘤科,北京100071 [2]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400020 [3]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血液制品研究室,北京100850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001220;30972974);全军医学科研”十二五”课题(CWS11J088);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KF201204);呼吸和肺循环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1-3);丰台区科技新星计划项目;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创新科研基金(FC-2012-07);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IuD200810);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9-3070)
摘    要:目的:建立并鉴定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摸索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变化规律,阐明氧化应激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60Co源22Gy单次照射SD大鼠全肺。分别于照射前、照后1天,7天,15天,21天,30天,60天,120天活杀大鼠,计算肺系数,右肺行HE染色、Masson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并对大鼠肺泡炎及纤维化程度进行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廿SMA表达情况;左肺进行羟脯氨酸含量测定;血清测定MDA含量、总SOD活力和TGF-β1含量。结果:(1)大鼠肺脏于照后15天开始出现明显大体改变,病理学表现为间质性渗出性炎症并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照后60天至120天肺脏塌陷,表面可见纤维化病灶,病理改变以肺间隔内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沉积为主;(2)血清T-SOD活力照后1天至7天短暂增加后其活力持续降低;血清MDA含量和TGF-β1含量随时间时间延长逐渐增高;(3)照后60天肺组织a-SMA表达明显增加,至照后120天最为显著。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并阐述了其病理变化规律;氧化应激参与了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过程。为其防治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关 键 词:放射性肺损伤  动物模型  转化生长因子-β1  氧化应激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