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西南地区野生刺梨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作者姓名:吴诗琪  潘凤  赵财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物工程研究院,山地植物资源保护与保护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25
基金项目:贵州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2019]2451-2号); 贵州省教育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黔教合KY字[2019]033); 贵州省生物学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开放基金(GNYL[2017]009); 贵州省中药材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GZCYTX-03); 贵州省梵净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2020]2003)。
摘    要:为了探究西南地区野生刺梨(Rosa roxburghii)的遗传多样性和起源演化,该研究基于 2 段单拷贝核基因(GAPDH和ncpGS)和 3 段叶绿体基因(atp F-trn H、trn L-trn F和trn G-trn S)的拼接序列,对刺梨 27 个野生居群共 320 个个体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用相关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单拷贝核基因和叶绿体基因水平上刺梨均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scnDNA:Hd = 0.469 2,π = 0.000 49;cpDNA:Hd=0.653 4,π=0.000 65),并且不同居群间存在较大差异.(2)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均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表明居群内的变异是野生刺梨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居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cpDNA:FST=0.336 47,GST =0.273,NST= 0.308;scnDNA:FST =0.094 87,NST =0.076,GST =0.056),刺梨的分布不具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P>0.05).(3)中性检验 Tajima's D值均为不显著负值,符合中性进化模型.Fu's Fs值均为显著负值,结合失配分析曲线,推测刺梨种群在小范围内经历过扩张,但总体上维持稳定状态.(4)根据单倍型多样性得出,毕节地区的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并且拥有丰富的单倍型,推测可能为冰期避难所,因此应对其实施就地保护,对于拥有特殊性状和特有单倍型的居群也应采取优先保护措施.该文为野生刺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 键 词:刺梨   单拷贝核基因   叶绿体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收稿时间:2022-12-04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广西植物》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广西植物》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