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兽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 |
| |
作者姓名: | 余文华 何锴 范朋飞 陈炳耀 李晟 刘少英 周江 杨奇森 李明 蒋学龙 杨光 吴诗宝 卢学理 胡义波 李保国 李玉春 江廷磊 魏辅文 吴毅 |
| |
作者单位: | 1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 510006;2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广州 510515;3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 510275;4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 210046;5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6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成都 610081;7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 贵阳 550001;8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京 100101;9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 650223;10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 510631;11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西安 710069;12 山东大学(威海)海洋学院, 威海 250100;13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长春 130117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70394,31670381,31672258) |
| |
摘 要: | 中国兽类(即哺乳动物)种类繁多,对维持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John R.Reeves于1829—1834年在我国广东开展兽类调查以来,近200年我国兽类分类及系统学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和发展。目前中国已知的兽类物种数已达686种,约占全世界兽类种数的10%,是世界上兽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但全球气候变化、生境破碎化、人类活动增加及人兽共患重大疫情涌现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兽类多样性调查及分类学研究的必要性越发明显。同时,兽类分类学这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也在不断引入各种新方法与技术,如整合分类学、标本数字化、模式标本测序、便携式测序技术及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物种识别鉴定等,分类学研究的成果及应用在近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动物分类学作为传统的基础学科,是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医学、药学等现代生物学的基石。然而,由于学科特征和差异等原因,该学科近年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出现了学科萎缩和分类学人才后继无人的危机。因此,从国家层面对分类学、形态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课题设置和资金投入等,予以特殊的政策支持,十分必要,也亟待解决。
|
关 键 词: | 兽类(哺乳动物) 分类学 系统演化 |
收稿时间: | 2021-03-21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兽类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兽类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