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地区家蚕白僵菌的SSRs遗传多样性 |
| |
作者姓名: | 吕思行 刘吉平 汤历 李香霖 米红霞 杨吉龙 晏育伟 徐树兰 |
| |
作者单位: | 1.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东省农业动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2 2. 广州市生物防治站,广州,510460 |
| |
基金项目: |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蚕桑)(项目编号:nycytx-27-gw202)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8A024100002)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1B060300008) |
| |
摘 要: | 为查明广东和广西地区家蚕Bombyx mori病原白僵菌的来源及其菌株间的相互关系, 本研究利用了微卫星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s)技术, 分别对采自广东、 广西蚕区的白僵菌菌株居群之间和居群之内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两广白僵菌居群之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是0.0590, 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97.73%, 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896, Shannon氏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3165, 表明两广家蚕来源的白僵菌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小; 两个居群内部的遗传多态性研究结果分别是广东白僵菌居群的PPL=68.18%, H=0.1910, I=0.3044, 而广西白僵菌居群的PPL=65.91%, H=0.1713, I=0.1791, 表明广东白僵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广西白僵菌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最后, 利用Nei氏遗传距离进行了两广地区白僵菌菌株间地理来源关系的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实验室保存菌株单独聚为类群Ⅰ, 而不同采集地的菌株聚为类群Ⅱ。结果反映了生产来源的白僵菌菌株存在遗传多态性和基因分化现象, 暗示了家蚕白僵病病原来源的复杂性, 还说明应用SSRs技术进行家蚕白僵病病原的溯源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
关 键 词: | 家蚕 白僵病 白僵菌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态性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昆虫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昆虫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