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帘蛤科贝类COI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 |
| |
作者姓名: | 陈道海 李洪英 吴秋颖 孙玉林 文菁 |
| |
作者单位: | 岭南师范学院环北部湾海洋药用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所,广东湛江524048;岭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岭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
| |
基金项目: | 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014B040404071),湛江市财政资金科技专项竞争性分配项目(2015A06008) |
| |
摘 要: | 应用通用引物扩增了凸加夫蛤(Gafrarium tumidum)、锯齿巴非蛤(Paphiagallus)、细纹卵蛤(Pitar striatum)、钝缀锦蛤(Tapes dorsatus)、裂纹格特蛤(Marcia hiantina)5种帘蛤科贝类COI基因片段,并与GenBank数据库收录的加夫蛤(Gafrarium pectinatum)、沟纹巴非蛤(Paphia exarata)、日本卵蛤(Pitar japonicum)、日本格特蛤(Marcia japonica)、四射缀锦蛤(Tapes belcheri)5种帘蛤科贝类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物种扩增片段长度均为616 bp,序列A+T平均含量(62.9%)明显高于G+C含量.在616个位点中,保守位点数为282个,变异位点数为334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数为283个.以COI基因片段序列为标记,以海螂科砂海螂(Mya arenaria)作外群,构建了帘蛤科贝类的系统进化树,其拓扑结构显示:细纹卵蛤和日本卵蛤聚为一枝,凸加夫蛤和加夫蛤聚为一枝,锯齿巴非蛤和沟纹巴非蛤聚为一枝,四射缀锦蛤单独聚为一枝,钝缀锦蛤、裂纹格特蛤和日本格特蛤聚为一枝,最后所有帘蛤科物种聚为一枝,与外群相区别,其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基本一致.研究表明,线粒体COI基因作为帘蛤科贝类DNA条形码在物种鉴定方面具有可靠性,可以作为物种分类的重要辅助手段.
|
关 键 词: | 帘蛤科 线粒体COI基因 系统发育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