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生态公益林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 |
| |
作者姓名: | 沈琪 张骏 朱锦茹 江波 葛滢 刘其霞 常杰 |
| |
作者单位: | 1.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310012;浙江教育学院生物系,杭州,310012 2.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310012 3. 浙江林业科学研究院,杭州,310023 |
| |
基金项目: | 浙江省科技厅重大资助项目(021102541),2004年浙江省教育厅资助项目(20040318),2003年浙江教育学院重点资助项目~~ |
| |
摘 要: | 在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区域的现状植被中分析了6种主要群落类型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格局,包括演替系列中的2种灌丛、松优势林、2种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结果表明含松较多的灌丛和松优势林常分布在环境退化较严重(土层瘠薄)的生境中,其中灌木层主要由阳性的映山红、木、白栎等组成,常绿阔叶林优势种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在其中偶见,因此推断其自然恢复为常绿林的速度慢;含常绿阔叶树较多的灌丛及含松较少的混交林分布在土层较厚处,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的频度和重要值都较大,较容易自然恢复为常绿阔叶林。各种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指数——Gleason、Shannon-Wiener、Simpson指数基本上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其次是含松较少的混交林,含松较多的灌丛和松优势林各种多样性指数最低。本研究显示我国中亚热带东部森林植被恢复途径有3条:(1)灌草丛→针叶林(松)→针(松)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2)灌草丛→针(松)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3)灌草丛→常绿阔叶林。这意味着本区域的常绿阔叶林恢复可以不必经历松林阶段,在生境条件较好的地方通过人工干预、补种常绿阔叶树可以加速常绿阔叶林恢复。
|
关 键 词: | 生态公益林 物种多样性 植被恢复途径 常绿阔叶林 |
文章编号: | 1000-0933(2005)09-2131-08 |
收稿时间: | 2004-07-24 |
修稿时间: | 2004-07-24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