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湿地两种优势植物叶片C、N、P动态特征 |
| |
作者姓名: | 郑艳明 尧波 吴琴 胡斌华 胡启武 |
| |
作者单位: | 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0522, 40803022) |
| |
摘 要: | 2011年2—6月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月测定了灰化苔草(Carex cinerascens)、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叶片C、N、P含量及其地上生物量,以阐明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动态特征与控制因子,探讨湿地养分利用与限制状况。结果表明:1)两种优势植物叶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65.3—386.6 mg/g和352.6—393.2 mg/g,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375.5?17.4) mg/g和(371.7?12.5) mg/g;叶N含量分别为6.96—17.59 mg/g和5.50—20.68 mg/g,平均值分别为(11.35?1.40) mg/g和(11.54?0.84) mg/g;叶P含量变化范围为0.65—2.14 mg/g和0.57—2.25 mg/g,平均含量为(1.56?0.69) mg/g和(1.55?0.68) mg/g。两种植物C:N、C:P、N:P平均值分别为37.65、413.60、9.62和41.05、410.29、9.57,C、N、P及其化学计量比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2)气温与地上生物量是N、P及其化学计量比季节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气温和生物量对两种优势植物叶片氮、磷含量的影响要高于对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3)植物C:N、C:P与地上生物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显示N、P养分利用效率随植物的快速生长而提高;根据两种优势植物及土壤N、P含量与化学计量比来判断,研究区植物更多地受氮限制。
|
关 键 词: | 鄱阳湖 湿地 化学计量比 养分限制 |
收稿时间: | 2012-12-04 |
修稿时间: | 2013-07-19 |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