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海拔变化对双翅目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及机制探讨——以西双版纳地区为例
引用本文:郑美仙,宋志勇,周俊良,曹光宏,李巧,陈又清.海拔变化对双翅目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及机制探讨——以西双版纳地区为例[J].环境昆虫学报,2023(2):293-303.
作者姓名:郑美仙  宋志勇  周俊良  曹光宏  李巧  陈又清
作者单位:1.西南林业大学,昆明 650224;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高原林业研究所,昆明 650224;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资源昆虫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224;4.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云南景洪 666100;5.西双版纳州林业和草原局,云南景洪 666100;6.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云南景洪 666100
基金项目: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评估项目(2019-2023年)
摘    要:本研究于2019年8月和10月在西双版纳采用样线法对双翅目Diptera昆虫群落进行调查,对不同海拔段(500~750 m(海拔段Ⅰ)、750~1 000 m(海拔段Ⅱ)、1 000~1 250 m(海拔段Ⅲ)、1 250~1 500 m(海拔段IV))的双翅目昆虫进行了多样性和生态位宽度比较,旨在通过探讨不同海拔段双翅目昆虫多样性和生态位宽度的差异,揭示海拔对双翅目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及机制。结果显示:(1)物种组成:共采集标本1 217头,隶属于36科307种,其中海拔段I有19科57种141头、II有20科113种262头、III有26科131种459头、IV有30科119种355头。(2)多样性比较:不同海拔段双翅目昆虫群落的多度、物种丰富度和Chao-1估计值都有显著差异(P<0.05)。海拔段II、III、IV的多度、物种丰富度和Chao-1估计值显著大于海拔段I。(3)群落结构:不同海拔段的双翅目昆虫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01);其中海拔段Ⅰ、II与海拔段III、IV的双翅目昆虫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4)相关性分析:双翅目昆虫多样性与每月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月均温和降水呈显著负相关,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5)生态位宽度:随着海拔段升高,生态位宽度值普遍增大,海拔段IV上生态位宽度值达到最大的科最多;生态位宽度值小的科集中分布在海拔段III、IV。在西双版纳地区海拔500~1 500 m范围内,随海拔上升,双翅目昆虫多样性及生态位宽度值普遍增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生态位宽度可以解释物种的海拔分布格局。

关 键 词:西双版纳  海拔  双翅目  多样性  生态位宽度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昆虫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昆虫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