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种间杂种花粉和胚囊败育研究 |
| |
作者姓名: | 傅雪琳 卢永根 李金泉 刘向东 赵杏娟 |
| |
作者单位: |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2 |
| |
基金项目: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华南农业大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 |
摘 要: | 以亚洲栽培稻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简称GLA)、粳稻品种辽粳944(简称944)、粳型亲籼系G2416.3(简称M12)与产于广东高州的普通野生稻(简称GP)配制6个正反交种间杂交组合,F1育性研究的结果表明:GLA/GP F1与GP/GLA F1之间的花粉育性(56.71%、56.15%)、胚囊育性(42.10%、33.33%)和小穗育性(33.66%、32.60%)差异较小;944/GP F1与GP/944 F1之间的花粉育性(79.01%、7.45%)、胚囊育性(50.00%、27.28%)和小穗育性(47.31%、17.59%)差异较大;M12/GP F1与GP/M12 F1的花粉育性(65.26%和49.55%)和小穗育性(73.16%和54.10%)差异介于前两者间,而胚囊育性(75.00%和40.00%)相差较大。各杂种F1败育花粉以典败类型为主;杂种F1败育胚囊主要有雌性生殖单位退化,卵器退化,极核异常排列,胚囊内组织混乱,助细胞退化且珠心组织吞噬胚囊,以及胚囊退化等。杂种胚囊育性和花粉育性直接影响小穗育性。以野生稻为母本的杂种育性较相应反交组合杂种的为低,表现出野生稻细胞质对栽野杂种育性的影响效应。可尝试利用人为创建的粳型亲籼系来开展克服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种间杂种不育性的研究。
|
关 键 词: | 亚洲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种间杂种 花粉败育 胚囊败育 小穗育性 |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