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综合种养的科学范式 |
| |
作者姓名: | 管卫兵 刘凯 石伟 宣富君 王为东 |
| |
作者单位: | 上海海洋大学, 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 上海 201306;淮安市苏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淮安 223218;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银川 750000;盐城师范学院, 江苏滩涂生物农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盐土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盐城 22405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饮用水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 |
| |
基金项目: |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7ZX07201004-002,2014ZX07405-003);中缅生态饮用水安全示范合作项目(GJHZ201985) |
| |
摘 要: | 21世纪是渔业的世纪。中国和世界水产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为人类应对食品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国传统的水产业对产量的片面追求导致养殖环境日趋恶化,养殖生态系统不断退化,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传统稻田其氮素的流失亦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源于复合生态系统演化进程的缺陷,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必须从优化复合生态系统演化进程着眼。采用优化的生态循环水产养殖模式,如综合水产养殖则可以大大提高氮、磷等养分物质的利用率。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科学的复合生态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种模式,一种是在我国传统稻田养鱼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稻渔共生模式,可采取稻鱼、稻蟹、稻虾等多种共作形式;二是稻田作为湿地用于处理水产养殖尾水的模式,属于异位处理形式;三是将稻渔共生和水产养殖相耦合的模式,尤其是与多种水产养殖形式结合或与复合水产养殖系统相结合,甚至是与农牧系统相结合。这第三种稻渔共作模式又称为陆基生态渔场,具有高产、高品质、高生态可持续性等特点,应加强对该创新养殖模式中有机碳、氮、磷等营养收支平衡和循环利用的相关机制以及复合生态系统对外源营养输入的整体响应机制开展研究。概括而...
|
关 键 词: | 稻渔综合种养 稻渔共作 复合生态养殖 复合生态模式 |
收稿时间: | 2019-02-22 |
修稿时间: | 2020-04-21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