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秦岭松栎混交林群落的稳定性
作者姓名:张明霞  王得祥  彭舜磊  黄雅昆  张岗岗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杨凌 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杨凌 712100,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杨凌 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杨凌 712100
基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10404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70644)
摘    要:松栎混交林是秦岭最为典型的森林类型之一,其稳定性程度对于秦岭生物多样性维持、水碳平衡及气候调节等至关重要。以秦岭火地塘林区松栎混交林28个样地为研究对象,对28个群落指标进行调查,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稳定性综合指数值(F)并进行Ward聚类,采用Mantel-最优聚类簇数分析确定最优聚类簇数,对通过F值聚类的样地进行分组划分,确定稳定性等级。结果表明:松栎混交林的稳定性分为3个等级,稳定性高的样地:F值在0.66—1.13之间,平均林龄58a,占样地总数的39.3%;稳定性中等的样地:F值在-0.28—0.34之间,平均林龄46a,占样地总数的42.8%,稳定性低的样地:F值在-2.34—-1.26之间,平均林龄42a,占样地总数的17.9%。前3个主成分中灌木层、草本层多样性指数、海拔、土壤水分物理指标,林分密度和优势树种胸径荷载较大,是影响群落稳定性的主要因子。F值与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灌木层Simpson指数、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线性拟合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海拔和坡度多元曲线拟合达到极为显著的水平(R2=0.786,p0.0001)。在海拔1212—1708 m,坡度31—49°的生境,松栎混交林的稳定性较大,在海拔1900 m以上的生境,松栎混交林稳定性较低。

关 键 词:松栎混交林  群落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主成分分析
收稿时间:2013-04-17
修稿时间:2014-11-17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