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速度影响下中国周边海域鲨鱼保护优先区识别 |
| |
作者姓名: | 苏尚柯 杜建国 丁丽可 谭红建 陈彬 胡文佳 |
| |
作者单位: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00;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00;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厦门 361005;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厦门 361005;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00;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上海 201306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0802204,2019YFE01247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6163,42176153) |
| |
摘 要: | 鲨鱼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面临着种群衰退的风险,开展鲨鱼保护优先区研究是鲨鱼保护行动的重要工作.将气候速度引入鲨鱼保护优先区的识别过程,旨在阐明中国周边海域鲨鱼现状保护成效和保护空缺,并预测气候速度影响下的鲨鱼保护优先区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趋势.以集成物种分布模型模拟的146种鲨鱼栖息地作为保护对象,以2015年至2100年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气候速度作为保护的机会成本,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理论模拟现状和未来情景下的鲨鱼保护优先区选址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口以南至台湾海峡和北部湾近岸海域为鲨鱼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区域,台湾海峡区域亦为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分布区;(2)在两种气候情景下,南海中南部将面临较高的气候变化风险,而长江口以南至珠江口的近岸海域气候速度均相对较低,提示了这些区域或能成为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生物避难所;(3)现有保护区仅保护了1.33%的海域和不到4%的鲨鱼物种,尚存在较大的保护空缺.当保护海域比例提升至10%时,可覆盖绝大多数鲨鱼物种.而当比例提升至30%时,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将得到有效保护;(4)气候变化影响下保护优先区选址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在中国南海区域,如在保护规划时兼顾气候速度,可在满足相似保护目标的前提下减少保护优先区内25%以上的气候压力,以使其具有较强的应对气候变化潜力。
|
关 键 词: | 气候变化 Marxan模型 气候速度 保护优先区 物种分布模型 |
收稿时间: | 2022-11-10 |
修稿时间: | 2023-04-20 |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