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祁连山林区基于水源涵养能力的人工林近自然度评价体系建立
作者姓名:程唱  蔡有柱  赵丽娟  邹星晨  张泽鑫  刘欣悦  贺康宁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北京市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3;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3;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林场, 西宁 810100
基金项目:低效退化天然白桦林林分结构调整和功能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2022-SF-160)
摘    要:建立近自然度评价体系对于修复森林生态功能、保障森林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近自然度尚未有统一的评价体系。祁连山地区的森林系统承担着我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对其现存的人工林客观地开展基于水源涵养能力的近自然评价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以祁连山东部金禅沟、塔尔沟小流域40个不同林分起源的云杉纯林、白桦纯林、云杉白桦混交林为对比研究样地,对涉及近自然度和水源涵养能力的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筛选出中高敏感度指标,通过欧氏距离法结合熵权法定量评价人工林近自然度,通过模糊物元法定量评价森林水源涵养能力,然后采用6种方法对近自然度和水源涵养得分分布进行拟合(R2>0.4),并利用K-means法建立了4个近自然度评价等级。研究表明祁连山东部地区大部分人工林近自然度评级处于半天然林阶段,通过改造纯林为针阔混交林可以同时提高其近自然度与水源涵养能力。研究旨在构建基于水源涵养能力的近自然度评价体系,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修复提供理论支持。

关 键 词:天然林  人工林  水源涵养能力  近自然度
收稿时间:2023-05-15
修稿时间:2023-12-19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