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海拔云南黄连生物量和主要有效成分变化 |
| |
作者姓名: | 张霁 蔡传涛 蔡志全 刘贵周 罗媛 杨志雄 |
|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昆明 650223;;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3.云南福维临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云南六库 6731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财政部资助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产业化项目
,
云南省省院省校科技合作项目
,
中国科学院专项基金 |
| |
摘 要: | 研究了不同海拔(2 100~2 700 m)下,野生和人工栽培云南黄连的生物量、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及产量.结果表明: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生物量沿海拔梯度呈上升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栽培云南黄连根茎生物量平均值在海拔2 600 m和2 700 m处分别为87.5 kg·hm-2和97.0 kg·hm-2,显著高于海拔2 300 m处(34.8 kg·hm-2,P<0.05),且海拔2 300、2 600和2 700 m的人工栽培云南黄连根茎和根生物量均大于野生云南黄连,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野生云南黄连的根茎和根生物量均与全株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 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小檗碱含量在海拔2 700 m处最高,分别为4.60%和1.93%; 根茎巴马汀和药根碱含量、根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600~2 700 m处最高;根巴马汀含量在2 300 m处最高.人工云南黄连根茎和根小檗碱含量在海拔2 600 m处最高,分别为4.41%和1.90%; 根茎巴马汀含量,根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600~2 700 m处最高;根茎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300 m处最高.海拔2 600~2 700 m处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中各有效成分产量显著高于海拔2 100和2 300 m处(P<0.05). 野生云南黄连分株的根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叶生物量、总生物量、高度和冠幅沿海拔梯度呈先升后降趋势.增大种植密度和加强人工管理可以提高云南黄连生物量和主要有效成分产量.
|
关 键 词: | 根际效应 根序分级 Q10值 中亚热带森林 马尾松 苦槠 |
收稿时间: | 2007-12-20 |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应用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应用生态学报》下载全文 |
|